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教育回歸“愛”的本質

一所城郊小學的“實在”教育

2023年03月15日08:3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所城郊小學的“實在”教育

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實驗小學分校的一組數據,讓人改變了“農村娃更願意進城讀書”的刻板印象。

作為一所距市區5公裡的城郊學校,在其成立的6年半時間裡,學生數量從200多人增至1049人,班級從7個增至19個,任課教師從15人增至48人,其中80%的教師是90后。該校部分科目的教學成績在臨夏市實驗小學的3個校區中居於前列。

除了不斷上漲的數據,該校校長張海安了解到,有畢業生在市區中學考年級第一,還有學生得了市級演講比賽的一等獎。

周邊甘費村的村民不再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市區讀書,從毗鄰的東鄉族自治縣、臨夏縣、和政縣等地來臨夏市務工的勞務人員也有了更經濟、便捷的教育選擇。

張海安說,近些年,臨夏州各級黨委政府把教育作為最大民生工作來抓,學校辦學軟硬件條件不斷提升,學校把“以德育愛、以智育愛、以美育愛、以愛育愛”作為教育理念,迎來了較快的發展。

青年教師趙瓊已來校6年,在她看來,“愛”是學校辦學的內核,“實在”是學校辦好的關鍵。

臨夏市實驗小學分校佔地面積不大,操場剛翻修,一棟教學樓還在施工階段。在主教學樓的一樓大廳,學校布置了圖書角,靠牆擺放著彩色矮凳﹔樓道是孩子們美術作品的“展覽室”﹔各個班級按不同主題布置了文化牆,格外溫馨。

張海安和兩名教師共用辦公室,一下課,大伙兒都喜歡聚在這兒,談教學、談生活,學生也常來,氣氛融洽。

一年級語文組的幾位青年教師就拼音“o”的發音,跑來向張海安請教。即便是全校“資歷最老”的語文教師,張海安也沒法下定論。他們討論了很久,又多方查詢資料,最終決定按教育主管部門每年下發的教學標准,教孩子讀念“歐”,但“o”與聲母“b、p、m、f”拼讀時,還是讀“窩”。怕孩子們理解不了,他們商量出一套解釋方案——“兩個發音,就像大名、小名,場合變了,名字的叫法就變了”。

類似的討論每天都有。數學教師上課時,會用故事切題﹔擔任音體美課程的專職教師琢磨著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融為一體。

英語是不少西部小學的教學“短板”。英語教師趙瓊從提升孩子們的興趣入手,要求他們抽時間去看英語電影、動畫片。她還利用每周一個半小時的社團課,從中外童話故事中選取經典片段,給孩子們排練英語情景劇。

一段時間下來,趙瓊發現,原本不敢說英語的農村孩子在早讀課上張大了嘴巴。一個怯生生的、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留守孩子主動申請當英語早讀的“小小班長”,嗓門兒格外高。

課堂以外,該校全力推進“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前,已成立18個社團。

負責社團工作的教師張昌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社團按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特點設置——1年級學生上算盤課,強化他們對數字的概念﹔2年級學生用黏土包包子、捏餃子,鍛煉動手能力﹔3-6年級學生的選擇更多,有七巧板、跳繩、籃球、啦啦操等,學生按個人喜好選擇,提升審美、強健體魄。

社團沒有什麼高檔的教具,老師都是本校的。每個社團由兩位教師負責,1人主講、1人管理。張昌龍說,他沒做任何動員工作,老師們都願意奉獻,上課也不糊弄。比如,負責十字繡社團的老師考慮到學校超1/3的孩子是少數民族,就帶著大家繡國旗、民族服飾,培養孩子們的民族認同感。

張昌龍大學學的是舞蹈,他說,通過跳舞,他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看到一些膽小害羞的孩子變得積極向上,很有成就感。

學校每年還會舉辦少兒藝術節、經典誦讀活動以及周邊紅色基地的研學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這份認真,同樣被帶到班級管理中。左靈芝是該校六年級2班的班主任,課下,孩子們愛叫她“老大”,她也愛和孩子們玩在一起。

冬天下大雪,教室裡孩子們上著課,心思跑到了操場上,她干脆“叫停”課堂,帶著大家打雪仗﹔春天,惠風和暢,她領著孩子們去操場放風箏﹔班上有63名學生,不少學生的家長外出務工,她加了每位家長的微信,不定期聯絡。

孩子們用信任回饋左靈芝。近期,班上一個孩子有點失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左靈芝求助。左靈芝找家長溝通、找醫生咨詢,在當地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調研活動中,她主動要求增加“心理疏導”的相關內容。

實實在在,不避諱問題﹔實實在在,利用好一切可利用資源。這所城郊小學的教師正努力讓教育回歸“愛”的本質。

這也感染著新教師們。95后英語教師馬小梅入職兩年,是趙瓊“青藍結對”的“徒弟”。她記得,趙瓊第一次聽完她講課,沒任何客套,提了很多建議。她聽進去了,摳發音、練板書、學前輩講課的台風,鉚著勁兒提高自己。

去年,馬小梅在學校年度考核中獲評“優秀”,獎品是床單、枕套、被套等。這讓她忍俊不禁,也讓她更喜歡這所學校“實在”的氛圍。她說,自己會像其他教師一樣,實實在在教書、實實在在育人,實實在在成長。

(記者 王豪)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