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治理文化的價值意蘊與建設路徑

吉明明 鄭應梅
2023年03月15日08: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治理文化的價值意蘊與建設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建設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大學治理文化。重視培育大學治理文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共識,也是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我國大學治理應以文化治理為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積極探尋既適宜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特點,又符合大學組織文化共性的治理機制。建設大學治理文化,既是大學內部治理發展與創新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學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及水平的重要目標。

  

   大學治理文化是多元利益相關者在參與大學治理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各治理主體所認同和遵循的大學治理理念、制度規范、價值判斷、行為模式等的總和,對大學組織運行及其內部結構調整具有指導和規范意義。

   大學治理文化是大學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本質上是一個文化組織,大學的誕生和發展與文化息息相關。作為大學文化的一種,治理文化不僅對大學治理結構的設計、改革等環節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而且極大地影響並統領大學治理過程中的價值選擇、思維模式、制度安排、組織及其成員的活動及心理方式。大學治理文化是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基礎,大學治理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先進科學的大學治理文化。

   大學治理文化是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如果說制度治理是一種硬治理,那麼文化治理就是一種軟治理。基於治理文化的“軟治理”,既可以彌補剛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還可以提高成員對組織價值理念的認同感。積極培育與營造大學治理文化,有利於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提升大學治理能力,促進大學治理的現代化。

   大學治理文化是大學實現治理目標的重要保障。就大學而言,治理的目標就是構建政府宏觀管理、大學依法辦學、市場有效調節、社會積極參與的大學外部治理體系機制和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辦學的校內治理體系機制,引導利益相關者通過協商、對話、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大學公共事務管理,進而促進大學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共贏發展。當前,強化大學治理文化建設,不僅有助於完善大學治理體系,而且有助於促進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

  

   大學治理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理論層面的建構和闡釋,也包含實踐層面的探索與完善。建設科學、先進的大學治理文化,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塑造大學治理精神文化,培育先進治理理念。大學治理精神文化是大學治理文化的核心要素,其通過思想引領、價值形成和情感激勵使全體大學成員增強使命感、信念感及責任感,將個人奮斗融入學校奮斗中。培育大學治理精神文化,要堅持黨的領導,高揚思想旗幟,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著力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的校園氛圍﹔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大學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課堂教學以及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之中,使多元主體自覺地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體現人文關懷,彰顯中國特色﹔將校訓融入學校的教學管理、文化活動以及各項工作之中,使多元主體共同遵守大學基本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

   完善大學治理制度文化,建立健全保障體系。大學治理制度文化通過學校的系列規章制度培育了治理主體的管理能力,為大學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建設大學治理制度文化,要處理好民族性與現代性的關系。在大學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應更加重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中得到啟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堅持依法治校。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大學制度體系,塑造公平公正的內部治理環境,彰顯各治理主體主人翁地位。明晰主體職責分工。不斷優化黨委會和校長會議事制度及行政管理、教學科研、黨建思政等各項工作制度,提高治理主體對制度建設的認知、認同和參與感。

   協調大學治理行為文化,養成規范行動自覺。大學治理文化要落在實處,貴在行動,而治理的行為文化正是通過系列活動協調各治理主體行為,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培育大學治理能力。首先,倡導立德樹人,以德治校。大學治理應緊緊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鬆手,大力弘揚政治堅定、品德高尚、勇於奉獻的師德風范,確保“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其次,營造良好育人風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強化行為引領。建立學校禮儀規范,將各種學術活動、文化活動、管理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用活動引領師生行為規范,增強師生治理認同感。

   構建大學治理環境文化,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大學應積極培育優良的大學治理環境文化,使之成為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推動力。首先,以標識性建筑設施昭示大學治理的文化標志。校園的標志建筑物和基礎設施是“環境育人”的載體,具有“以物化人”的意義,因此大學建筑要富有文化內涵和感染力,創造性融通大學治理理念。其次,以日常校園文化營造大學治理的文化氛圍。大學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要通過舉辦意涵豐富的特色活動培養優良治校風氣,於無形中陶冶師生情操,促進學生發展。最后,以數字化技術擴大大學治理的文化影響。打造智慧校園,有效運用新媒體等網絡媒介促成健康和諧的校園治理環境,為大學治理提供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

   總之,建立健全大學治理體系,提升大學治理能力,要注重大學治理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建設融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為一體的大學治理文化,有利於創新大學治理模式,高質量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

   (作者:吉明明、鄭應梅,分別系南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