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清華大學:校史檔案裡的傳承回響

2022年04月28日08:2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清華大學:校史檔案裡的傳承回響

“上午六點鐘早起、洗臉、吃飯、料理本日應作之事、閱報、寫日記……”1961年1月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汪鸞翔的清華老先生用工整的毛筆字在稿紙上寫下了自己一天的安排。

時間過去了60多年,如果沒有人發掘,這張泛黃的舊稿紙也許還躺在檔案館的故紙堆裡,“不見天日”。

2020年初,一期名為《老先生和學霸姐妹花的工作計劃表》的短片播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短片介紹了兩組清華大學校史館展品,一組是2011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馬冬晗、馬冬昕姐妹的筆記本和工作計劃表,另一組就是前文提到的清華大學校歌歌詞作者汪鸞翔先生的這張日程表。兩組展品的年代雖然相隔了半個世紀,但是體現出的嚴謹、勤奮的學風卻是一脈相承。這個短片的策劃者是承接了中國科協學風建設資助計劃項目、正在積極建設“學風涵養工作室”的清華大學校史館。

在史料中追尋傳承

“這期短片呈現的是清華人對學風的傳承,借助檔案史料和實物展品,學風傳承有了載體,不同時代的學人之間仿佛發生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清華大學校史館副館長盧小兵解讀了這期短片背后的“匠心”。

“這期短片是‘檔案背后的學風故事’系列短片中的一期,該系列共有5期短片,主題都是學風的代際傳承。例如通過不同年代清華師生的筆記、教案和手跡,展示優良學風在一代又一代清華人身上的傳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每個故事都由校史館的展品引入,例如我們從李政道的一份電磁學試卷入手,講述‘大師之師’葉啟孫對學生實驗操作的嚴格要求。從朱自清與梁思成在報紙上的君子之辯,講述他們對學問嚴謹審慎的態度。通過挖掘檔案史料和實物背后的故事,學風的內涵顯得更加真實,更有‘觸感’。”盧小兵介紹說。

她表示,校史是一座寶庫,在浩如煙海的史料檔案和展品當中,有許多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值得深入挖掘。

用校史為學風破題

“校史和學風有著密切聯系,做校史就不可能不講學風,學風的形成和傳承就是校史的一部分。”清華大學檔案館館長、校史館館長范寶龍說。

1985年,清華大學時任黨委書記李傳信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八個字歸納了清華學風的內涵。當年,范寶龍正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學習,並開始從事學生工作。他回憶說,這八個字的提出,既是對清華歷年來形成的優良學風的總結,也是對時代大潮的回應。范寶龍說:“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上出現經商熱,這對大學也有所影響。李傳信提出的這八個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清華,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清華,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嚴謹始終放在清華學風的第一位。”

范寶龍表示,30多年之后,清華大學已經進入新的百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傳承學風也成了新的命題。此外,隨著中國科研事業、高等教育事業的急速發展,又出現了學術不端、學風不正等問題,通過校史的宣傳教育,弘揚優良學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學風是校史展覽中的長期命題

挖掘和發揮歷史檔案史料的獨特價值,是講好學風故事的前提。范寶龍梳理了近年來清華大學校史館參與學風建設活動的基礎和脈絡:從2015年開始,清華大學校史館和檔案館聯合啟動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征集工程”,收集校友和校友家人捐贈的史料、檔案、文獻、實物等,該工程已經連續進行了6年。2019年,清華大學開展“學風建設年”活動,校史館、檔案館聯合教務處、研究生院等部門舉辦“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清華大學優良學風檔案史料展”,因深受師生歡迎,展期從原定的兩三個月延長到一年。在此基礎上,校史館與清華大學電視台合作,策劃制作了“檔案背后的學風故事”系列短片,成為該校參加中國科協學風建設資助計劃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屬於學風建設資助計劃項目的‘學風涵養工作室’,與校史館的常態化運轉十分契合,這也是我們申報這個項目的初衷。學風是校史展覽中的一個長期命題,我們的作品並不隻有短片,還有每年推出的多個專題展覽,全方位展示清華學風和科學家精神。但視頻短片確實是一種很不錯的表達和傳播形式,讓我們能夠更貼近受眾,向全社會展現和傳播清華的優良學風。”范寶龍總結說。(實習記者 孫明源)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