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期末考,怎樣考出學習實效

2022年01月11日08: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期末考,怎樣考出學習實效

期末,是大學學期最忙的時候。路上學生行色匆匆,教室、圖書館到處是低頭復習的同學。盡管期末只是大學旅程裡的一站,可這一站總是充滿了硝煙。在這硝煙之中,仍有不少亮色,成為師生心裡難忘的記憶。大學的期末有哪些考核方式?讓學生焦頭爛額還是喜聞樂見?老師和學生該如何通過期末作業進行互動?記者走進大學校園,感受這個忙碌的期末。

1、期末考核以論文和考試為主,小組作業易“搭便車”

就哈爾濱工業大學大一工科學生俞茗葉的觀察來看,大學裡的課程可以籠統地分為考查課和考試課。“考試類根據考試成績來給分,而考查類一般是導論性質課程,課程內容更偏向於科普知識,一般以論文的形式來進行考核。”俞茗葉也提到,無論是考查課還是考試課,都是根據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加權計算得分,防止學生想靠期末突擊來獲得成績。

對於剛剛高中畢業的俞茗葉來說,考試,並不成為一個問題。“比如‘線性代數’這門課,通過考試這種重復再重復的方式,把知識點記憶下來,最后轉化成自己的數學基礎。我覺得這在大一階段尤為重要,打好基礎,往后才能更加深入學習。”俞茗葉更看重把考試的知識運用在實踐中,“一個知識點體現在卷子上是一門計算,而真正拿到工程裡也是一種計算。關鍵在於,把兩者聯系起來。”

“大學就是鍛煉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未來幾十年的話,我可能都要在這種狀態中度過——面對一個沒有人經歷過的難題,或者面對一種沒有答案的難題——我怎麼去做,怎麼和團隊去做,這都很重要。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難題的能力,這都是必須要走的路,雖然很艱難,但會很美好。”俞茗葉認為,更重要的是,學期結束后對所學知識的復盤,不管是論文、考試還是其他考核方式,“我相信極少有人會把學過的知識重新看一遍。期末並不是結束,隻不過是階段性掌握知識的一個標志,我比較看重對知識的復盤,檢驗哪些知識是真正掌握的,以此來給自己成長的反饋”。

此外,在大學裡還有一項常見的作業是小組作業。記者發現,許多學生卻對小組作業頗有微詞。部分學生告訴記者,名義上是小組作業大部分時候卻是一個人單挑,其他人挂名。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小組作業往往容易滋生“搭便車”現象,總有“劃水”(不干活)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研究生葛涵瑞還提出,做小組展示時存在的參與度問題還涉及教室裡的其他聽眾,“在講台上展示的時候,底下的部分同學是沒有聽的,這樣做展示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如果認真寫論文,則可以保証自己做的內容都是貨真價實的。”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就不太主張讓學生隻做小組展示,在她看來,學生們的幻燈片做得精致美妙,但卻不能代替寫作,“一篇論文寫出來后,學生的問題創新能力、邏輯論証能力、論述總結能力等一目了然,但小組展示大多數時候體現不出來。”

2、相比於課本知識考查,學生更喜歡有參與度的作業

單就考試而言,理工科考查數理基礎,而文社科則有不一樣的特點。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車浩所講授的“刑法分論”期末考試題常被學生們稱為“比小說還精彩”——“夢裡不知身是客:最穿越之‘大理寺卿走進新時代’”。這類試題常常成為學生們津津樂道的“典故”,新奇靈活的考試題目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專業本科生董一漩對“精神分析”課的考試很難忘,其中最后一道大題是“釋夢”。考前老師要求每位同學考試當天帶一份自己某個夢境的文字描述到考場,老師統一收集后打亂,再隨機分配,考試最后一道大題的內容就是應用這門課所學的知識,分析每個人分到的那個夢境。

“一般大家對夢境都有一種對待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做這樣的分析就十分新奇,很有趣味。這一題的出題方式也比較特別,同學們相互匿名交換夢境,每個人都很有參與感。並且題目本身沒有那麼固定的答案,可以更加靈活地應用知識。”董一漩說,奇思妙想與日常生活結合的作業,更優於照本宣科、隻局限於課堂內容的考試。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考試和論文外,實踐類的期末考核也是一項重要的方式。比如設計類專業要求藝術設計類作品,影視編導專業要求有視頻拍攝類作品,計算機專業要求網頁設計、程序開發。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的結合產生的特殊作業為學生帶來的奇特體驗。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數字媒體前沿”課的作業是如何講好黨史故事、如何傳播好故事裡的精神,“今年是建黨百年,中山大學如火如荼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數字媒體在這個主題應該有所作為。”主持這門課程的老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武匯岳介紹:“怎麼樣把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和數字媒體兩者結合起來,我給學生們布置了題為‘智媒體與建黨百年紀念’的專業課程作業。”

學生們想出了許多金點子,海報、明信片、H5、書簽等形式多樣,“3個月前,我們接到這個特別的課程作業,一下子就激發了興趣。海報新聞非常適合現在的快傳播、快閱讀業態。所以我們想找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歷史中特別的數字及數字背后的生動故事。用簡約、醒目、直接的信息和感受快速抓住讀者的認識和情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2020級學生朱文彥分享說。

3、作業應成為師生交流的載體,讓教與學更有溫度

完成期末作業是每個學生在大學裡的必選項,然而不少學生在提交作業時卻充滿擔憂,害怕自己交的作業不夠好,不敢跟老師溝通。但蔡丹君直言,老師都有極大的包容度,從來不會嫌棄學生寫的作業不夠好,學生應該坦誠地跟老師交流。老師更在意學生的態度,能力可以再提高,但態度一定要端正。在蔡丹君看來,在學校裡,學生能跟老師真正交流的機會其實是很少的,而作業就是一個交流載體。“老師要明確地指出學生還需要提高的地方,要交給他具體的做法,也要常給他們鼓勵。學術的道路一定是先把前人走過的路走一遍,再往前進一小步,那就是學生自己的貢獻。”

班裡二十多個學生的期末論文,不分晝夜地批改完,字斟句酌地寫上修改意見,蔡丹君要花上整整七天時間。“當發現學生第二次交的作業比第一次好了不少,這時的心情是極好的。”

蔡丹君向記者展示了當年自己讀研究生時,不同老師反饋給她的論文修改稿,無不細致妥帖,評語裡既提問題又充滿鼓勵。“我當年就是這麼成長起來,我的老師就這麼手把手地教我寫論文、做學術,所以現在我也要把這樣的方法傳承下去。傳承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教學生把作業做好。我的價值就在於縮短他們走的彎路,告訴他們,以前我碰過的壁不用再碰了,這樣才能使教與學更有溫度。”

蔡丹君曾組織過兩屆“友文講習”論壇,基於她講授的“《文選》學史”或者“魏晉南北朝文學專題”選課的碩士研究生,邀請校外導師,鼓勵學生們把自己的期末課程論文拿來評講。“課程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分走學生的一部分的壓力,到了博士階段要發表論文就可以從成型的課程論文當中得來,課程論文花費的時間總不會白費的。課程論文是學位論文的基礎,課程論文對學生來說可以是一次嚴格的學術訓練。寫論文需要練習,如果有嚴格的目標和要求,學生也會更加重視,不會敷衍而過。”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邢樂萌花了一年的時間從課程論文中得到一次完整的學術訓練:“以前我的論文只是在整理別人的文章,從中得出一點點想法,沒有任何結構。而跟著老師一遍遍修改,提問題、引用、論述、總結,邏輯非常清晰。一邊寫論文一邊找材料,寫每一稿都能發現新的書,填充新的材料和觀點,滾雪球式地形成一篇完備的論文。”

一遍遍地修改佔據了邢樂萌不少時間,這也讓她學會了平衡日常學習和論文修改的精力。當下的學生們選的課程多,一到期末,作業壓力大,擔任班主任的蔡丹君非常理解這樣的情況,她的做法是帶領學生從學期初就開始做好時間管理、構思論文主題。蔡丹君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跟選的課程配合起來,比如研究北朝石刻的同學,如果有課程要求寫書評,就可以選擇和北朝石刻相關的書寫書評。“這樣不僅能避免學生到了期末才開始想論文,手忙腳亂的情況,而且能在相對聚焦的特定范圍內努力,減少無用功,同時通過一門門課的作業,相互聯結配合,一點點搭建起整個研究方向上的知識結構。”蔡丹君說,“文科的學習隻有通過日積月累,而不是靠期末隨便找材料拼湊論文”。

(本報記者 楊颯)

(責編:郝孟佳、溫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