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2】

變化3
“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隻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所以語文素養無從談起。”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某種意義上,統編《語文》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據了解,統編《語文》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到了語文課程體系,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閱讀量,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每本教材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老師、家長和學生在每個學段需要讀什麼書。七至九年級的每冊有6個單元,都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1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這套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如,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教育專家認為,學生要在語文學科上脫穎而出,應具備以下特質:具備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書面表達有條理,能夠做到文從字順﹔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幫助學生培養這些能力。
變化4
強調語言表達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在強調閱讀的同時,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相比以往《語文》教材的一大重要變化。
統編《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突出對口語表達、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此前,2001年出台的語文課程標准曾首次將“口語交際”提升到和“閱讀”同等的地位。但十幾年過去,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上,這一塊內容仍舊比較弱化,教師教完課,在學生身上體現不出效果,令“口語交際”處於可教可不教的尷尬境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提升“口語交際”訓練的實效性。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上,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不同話題側重不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每一次交際活動,以小貼士的形式,單獨列出幾項要點提示,讓學生不但明確本次口語交際活動的目標和要求,還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
統編《語文》教材也重視書面表達,即習作訓練。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這套教材體系結構上的重要突破。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聚焦習作能力發展的某一方面,加強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使習作教學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旨在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周瑾言)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