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重拳頻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這些“病”?【2】

2018年10月26日08:5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拳頻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這些“病”?

  問題 老師不願教,不愛講台愛科研

  對策 突出教學激勵,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

  將被“嚴格要求”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老師。

  記者注意到,“新時代高教40條”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上。這也是瞄准了此前一直困擾本科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頑疾”——老師不願教書,不愛講台愛科研。

  “國家推出‘雙一流’計劃已近三年,時至今日,一些高校對‘雙一流’中一流學科的認識,依然停留在一些顯性指標上,甚至把學科等同於科研。為數不少的高校認為,隻要教師科研做好了,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作為科研生力軍能出成果,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就不遠了,本科教育成為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的陪襯。”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表示。

  “教學成績難以量化,不少高校把教師上了多少課時只是作為職稱晉升的‘及格線’,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項目數、論文數。”北京某高校一位不願具名的教師告訴記者,如果“指揮棒”不調整,這股“教師不愛講台”的“歪風”就很難剎住。

  記者發現,此次“新時代高教40條”對教師評價體系作出了不少具體的調整,包括加強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對主要從事教學的工作人員,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額度,保証合理的工資水平等。

  與此同時,“新時代高教40條”還要求,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能力。

  但在採訪中,也有一些教師對“新時代高教40條”的實施效果表示了疑慮。

  “‘新時代高教40條’制定比較宏觀,關鍵要看這種‘同等重要’怎麼落地,要有具體政策。”上述那位不願具名的教師表示,此前其所在高校也出台了類似“一票否決”制度,但對教師積極性的調動作用並不顯著,“大家還是把教學當成一條‘及格線’,下大力氣拼搶的還是科研。比如在津貼分配中,一堂課課時費200多元,發一篇核心期刊800元,還在職稱晉升時額外加分,這種差距不拉平,導向就很難形成。”

  問題 高校少自省,質量文化待完善

  對策 培育質量文化,強化高校主體意識

  在建設高水平本科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那就是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記者了解到,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高校廣泛開展了質量評估和專業認証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有1100多所本科高校、800多所高職院校接受了評估。但這一過程中,也並非沒有短板。

  “一是忽視了高校的質量主體地位,質量標准由政府制定、評估由政府組織,高校只是評估的被動執行者和質量保障過程的被實施者,缺乏自身辦學質量的思考和把控,即便有,也是隻說好不說壞。二是現在各種質量工程使得高校把工程要求作為質量標准,忽視了自身辦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質量建設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一位長期從事高校質量評估工作的專家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在“新時代高教40條”中,“加強大學質量文化建設”部分著墨甚多,並著重強調要“強化高校質量主體意識”,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制度”,“將評估結果作為校務公開的重要內容向社會公開”。此外,還將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領域的質量監測網絡體系﹔推進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認証工作,開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証。

  “高校不僅要設計標准、學會如何為自己‘打分’,還要讓這種質量文化觀成為深植在每一位師生心中的標准,而不是依附於外部評估。”有關專家表示。

  “除了高校自評外,‘新時代高教40條’還把評估、認証、督導等工作置於質量文化之下,讓其為高校質量文化生成發展服務。”教育部評估中心院校評估處處長劉振天認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真正成為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師生等每一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需要,“質量文化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影響質量評估、認証、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這種影響是內在的、長期的、穩定的”。(本報記者 鄧暉)

(責編:郝孟佳、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