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聰明笨小孩"
2015年,藝人森美到訪香港一家醫院的教育心理服務中心,與小朋友一塊玩耍“拼音層層疊”游戲。類似的活動與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讀寫困難兒童的學習能力。 圖片來源 香港東華三院官網
紅色的“37”,看到這個數字佔據兒子天天語文期中考試的分數欄,李楠很詫異。孩子並不笨。一年級的成績很正常,二年級卻急轉直下。
“懶、不愛動筆”,這是老師的反饋,他們認為天天的問題是學習態度不好。
但李楠發現,天天的成績退步很有規律:“沾著寫”的都不行。
那時,不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智力正常,但讀寫能力不佳的情況,未必是孩子不努力,而有可能是一種常見的學習困難——讀寫困難。
3月23日,在“中國讀寫困難及國際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郭菲研究員介紹,根據“中國讀寫困難現狀調查”課題組2014年在北京、武漢、濟南等地對2000多名小學生的篩查,讀寫困難疑似發生率高達11%左右。
由此推算,目前中國大約有1000多萬小學生正受到讀寫困難的困擾。
正在經營一家讀寫困難矯治機構的蘭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6∼12歲是讀寫困難的最佳矯治期,如果能較早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幫助孩子提高讀寫能力。
但在中國,讀寫困難並不廣為人知,這意味著每10個學生裡,就可能有1個成為被誤解的“聰明笨小孩”。
從事一線語文教育的老師不知道除了“懶”和“不愛動筆”,還有另外的合理解釋
“騙子!”蘭紫曾被家長如此質疑。在她剛開始運行讀寫困難矯治機構的2009年,百度上關於“讀寫困難”的搜索反饋隻有5000多條。
沒聽說過這一現象的父母想不通,為什麼孩子別的方面沒有問題,甚至很聰明,但最基礎的讀和寫就是做不好呢?
一位父親向蘭紫抱怨過:“我的小孩是要讀常春藤的,怎麼可能三年級就讀不下去了?基因變異了嗎?”
有一次和一位媽媽聊天,蘭紫用到了“讀寫困難”的另一個說法“讀寫障礙”。“哐”的一聲,那位女士把包往桌子上一摔:“蘭紫老師,我特別不喜歡你說話的腔調!”
這些家長並不了解,“讀寫障礙”並不是“思維障礙”或智商問題,它特指孩子智力正常,但讀寫能力差的情況。有些讀寫困難的孩子還具有更強的立體思維能力等其他天賦。根據歷史記錄和遺留的手稿,愛迪生、達·芬奇等人也可能有讀寫困難。
然而,面對字跡潦草,閱讀吞吞吐吐的學生,中國的大多數老師可不會聯想到上述杰出人物。天天的成績亮紅燈后,李楠帶著他上了很多補習班。但不管在哪兒,從事一線語文教育的老師都不知道除了“懶”和“不愛動筆”,天天的情況還有另外的解釋。
美國喬治城大學學習研究中心的吉娜薇·埃騰教授和同事曾運用腦成像技術,對有“讀寫困難”的孩子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在進行閱讀活動時,這些孩子左腦后部負責將文字轉換為聲音的“39區”和“40區”不如閱讀能力正常者活躍。耶魯大學讀寫困難與創新中心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這說明,讀寫困難是一種有生理基礎的、確實存在的醫學問題。
但8年前,當蘭紫作為“中語會(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學術委員會)讀寫困難識別和干預矯治研究課題組”一員,著手從教育學領域撰寫相關論文時,她發現可以引述的國內資料少得可憐。在參考文獻中,她不得不附上5年以前的調查結論。
學界之外,對讀寫困難的公共普及就更少了。這造成了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種種誤會。
其實根據現有的研究,發現疑似讀寫困難的表現並不難。
天天很聰明,能說會道,卻總記不住字形。即使記下來了,天天寫字時也異於常人,比如“董”字,他是從下往上“畫”出來的。
他告訴媽媽:“字像一團團的蚯蚓。”雖然可以生動地講故事,但如果讓天天對著書朗讀,他就會跳字、跳行﹔考試寫作文時,他也隻寫兩三行就停筆。
這些都是讀寫困難的明顯表現。郭菲介紹,讀寫困難包含三種情況:閱讀和語言困難——在字詞發音,閱讀速度、節律,詞匯量和字詞理解等方面的困難﹔書寫困難——筆畫不規范,寫字間距不一,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有較大差距等﹔動作協調問題——平衡力欠佳,握筆姿勢不協調等。
在課題組篩查出的“讀寫困難”兒童中,單獨具備上述1種情況的佔65%,同時具有兩種情況的佔26%,3種情況疊加的佔到9%。
這些困難首先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表現。上述調查中,讀寫困難學生成績排在后10名的比例是21%,大大高於普通學生的6%。
成績差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使許多懷著強烈好奇心和豐富想象力的孩子,在統一的考試標准下,成了被老師指責、被同學嘲笑,同時深陷自我懷疑的“差生”。
有天放學后,天天突然說:“我不想上學了。”媽媽問他為什麼,他也不吱聲。“是不是誰擠兌你了?”這一句趕到點了,天天瞬間哇哇哭了起來。原來有3個同學,趁別人都不在教室時跟天天說“你滾出我們班去”——因為他那段時間總遲到,表現不好。
李楠很少看到兒子哭得這麼傷心,看得她都想哭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