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少不了中醫藥 《羋月傳》裡中醫招數靠譜嗎?

從《甄嬛傳》到《琅琊榜》,再到《羋月傳》,這一一部熱播古裝劇中,總少不了中醫藥的身影,宮中之斗、朝廷之爭,中醫藥成為必不可少的利器之一,麝香滑胎、淡竹葉打胎、土茯苓解毒,劇迷們直呼“漲知識”。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醫科主任石顯方表示,這些歷史古裝劇帶動大家對中醫藥的認識、提升興趣,本是好事,可惜影視作品不是科普劇,有些說法很專業,但也有不少常識性錯誤。
觀眾追劇也應有基本的判斷力,千萬別入戲太深,要求醫生用“碎骨子”幫自己墮胎的笑話盡量別發生。
紫蘇乃消暑仙草?
靠譜指數:☆☆☆☆☆
劇情:劇中紫蘇被提及多次,比如大夏天裡,羋月剛坐完月子就迫不及待在園子採摘紫蘇,遇到魏長使,向她解釋紫蘇是消暑神仙草﹔還有一次羋月給羋姝送來紫蘇湯,說道:“我做了一些紫蘇葉湯,冰鎮了很久,還加了一些蜂蜜在裡頭,是消暑的上品,請姐姐品嘗。”而在前幾集裡,羋姝和羋月在溪邊採紫蘇葉,說是“香氣襲人,可以入菜”。
不僅做湯鮮美,還有藥用價值。紫蘇真這麼好嗎?
正解: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很常見。石顯方介紹說,在粵菜中紫蘇就很常見,比如烹制海鮮、燒魚,以及紫蘇鴨等等,菜中紫蘇不僅能提鮮調味,還能解魚蟹之毒。
在中醫裡,紫蘇的葉、梗、子皆可入藥。紫蘇葉也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症。種子也稱蘇子,有鎮咳平喘、化痰的功能。至於劇中羋月所言的消暑作用,石顯方表示不靠譜。從解表發汗的作用看,中暑后食用紫蘇,還有可能火上澆油。當然,石顯方提醒,紫蘇雖有藥效,但遇到魚蟹中毒等問題,還應馬上去醫院綜合治療,模仿電視劇情單純的用點紫蘇,有時候會貽誤病情的。
貝母以鬆貝、青貝為上品?
靠譜指數:★★★★☆
劇情:黃歇在街上偶然聽見藥商和採藥人談論女醫摯難纏之事,採藥人說:上次店裡給她准備了川貝母,她說那是北貝,藥性差,材料不好,她隻用鬆貝和青貝,其他的不要。
正解:從臨床上來講,女醫摯的說法有道理。石顯方表示,中藥入藥,向來講究地道藥材,藥效才能實現最佳。在我國,貝母品種有十多種,其中最有名的有川貝、青貝和浙貝,川貝中又以鬆貝為最優。鬆貝、青貝特指雲南、四川、西藏、青海產的一種貝母。
貝母傳統功效有潤肺、止咳、化痰等等,大家熟知的止咳潤肺藥方川貝枇杷膏、川貝枇杷露,都要使用地道的川貝母。
麻黃過量,不是發狂就是油盡燈枯而死?
靠譜指數:★★★☆☆
劇情:羋姝病倒發燒,但服用湯劑后不見好轉,女醫摯經查証后確認是廚娘將過量的麻黃放入湯藥中。女醫摯說:“麻黃雖能解除寒症,可若過量,必會引起失眠頭疼心悸……若成倍地加入湯藥和粥食裡,長此以往,隻怕再過些日子,公主不是發狂,就是油盡燈枯而死。”
正解:麻黃在傳統中醫學裡,用得非常廣泛。傳統中醫認為麻黃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認為它歸為肺經和膀胱經,但是在使用效果來看,麻黃主要通心、腎、脾三經。
專家表示,麻黃雖是良藥,可是還要按照中醫學的使用原則來使用,如果長期不規范使用,不說造成“油盡燈枯而死”那麼恐怖,但也對身體造成很大損傷。麻黃中的有效成分麻黃鹼能興奮心臟,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引起興奮、失眠、不安,劇中“發狂”的不良后果恐怕就是此意。不過,大家也不要因為《羋月傳》而害怕麻黃,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還是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的。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