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科學課成"雞肋"?"意思一下"就行了?

焦海洋 繪
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在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方面並不理想。科學課“看多做少”、科學實驗沒有思維含量、課堂熱衷探究已知常識而並非未知結果。各種科學課低水平實驗的背后,是師資的缺乏和科學課不受重視。在一些學校,科學課被視為“副科的副科”,科學課老師是“教不了語文、數學的老師”,科學課一學期上不了幾節,儼然成為“雞肋”。
科學課師資情況如何?科學課有哪些有待改進的地方?如何提高孩子對科學課的興趣?厘清這些問題,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科學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沒有思維含量的“虛假探究”
這是一節講述熱傳遞的科學課。老師手拿一根銅棒,馬上丟掉。然后問學生:“為什麼老師丟掉了銅棒?”學生答:“因為燙。”老師再問:“為什麼丟掉的是那一端?”學生答:“因為熱傳到了那一端。”
提問之后,老師開始做實驗。隻見老師用凡士林將火柴梗粘在金屬棒上,然后將火柴棒點燃,讓學生們看清熱傳遞的過程。
這樣的課,看起來邏輯正確,完美無缺。但是,在江蘇省特級教師曾寶俊看來,這屬於虛假探究。“學生已經告訴老師,銅棒的熱傳遞過程,老師還要有必要再用實驗証明一下嗎?”曾寶俊說。
給學生講熱傳遞這節課,曾寶俊喜歡另一種方式。他一般先准備好酒精燈、凡士林和銅棒,然后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梗粘在金屬棒上,再點燃后,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們會回答:“看到燃燒物掉下來。”曾寶俊再問:“為什麼?”學生們答:“因為熱傳遞。”
怎麼証明是熱傳遞?曾寶俊用酒精燈在銅棒的不同部位加熱,通過靠近熱源地方的燃燒物先掉,讓學生感覺不同的熱傳遞方向。然后再引導學生想象平面加熱的情況。
同樣都是動手實驗,“一個有思維含量,一個沒有思維含量。”曾寶俊說。
除了虛假探究,在科學課堂上,也存在學生動手機會不足的情況。“有些是老師要求,學生被動操作,學生只是操作者,而不是探究者、觀察者。”曾寶俊說。
活動有余,思維不足。是曾寶俊對一些科學課的評價。“應該讓科學探究發生在學生的頭腦裡,讓思維體現在手指尖,而不能為做實驗而做實驗。”曾寶俊說。
無獨有偶,早在2013年9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啟動了中小學生科學興趣與素養的研究。研究發現,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隨年級升高而降低,科學活動“看多做少”﹔中小學生對課外科學活動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