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小學科學課成"雞肋"?"意思一下"就行了?【2】

2015年03月30日09:3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小學科學課成"雞肋"?"意思一下"就行了?

  探究不用動手就能知道的常識

  在科學課上也出現了一些偽探究。比如,研究一塊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兩塊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三塊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最后的結論是:木板越厚,承受力越強。

  研究小車和拉力,最后証明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

  研究降落傘,最后証明降落傘越重,下降速度越快。

  “這些探究的都是不用動手都能知道的常識,還用動手証明嗎?”曾寶俊說,“有些需要動手的實驗,可能還沒有條件。”

  雖然科學實踐課,一定要通過動手才能體驗科學,但是曾寶俊認為,動手是主要路徑,而不是唯一路徑,有時候,閱讀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和科學素養。

  “我們研究發現,各年齡段學生最喜愛的科學活動都是自己動手做實驗,最不喜歡的都是就科學實驗發表自己的想法或得出結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少年兒童天生對科學有好奇心,而且他們通常喜歡動手操作,喜歡通過實驗進行學習。然而,學校的科學課程並未能很好地適應少年兒童的這些特點,發展他們的興趣和優勢。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科學教育本科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小學科學教師大多缺乏相應的學科背景和培訓,在開展科學教學時信心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科學教育也處於應試教育的支配之下,由於科學課不是主科,因而在一些學校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副科中的副科”﹔而且科學實驗等內容很難在評估體系中得到反映和承認,老師隻能選擇那些能得高分的內容和方式,而放棄了那些能夠提升學生科學興趣的活動。

  “進入中學之后,高考的壓力增大,課程的難度增加,學生必須記憶許多科學知識,而科學方法、合作學習、問題解決技能等則無暇培養。與美國等科技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高中課堂內容豐富性明顯不足。”孫雲曉說。

  班額大,材料缺,課外實踐難開展

  嘉興實驗小學科學課教師吳建偉去過不少地方考察科學課。“有些班額大的學校,一個班有80多人,4人一組,20個組,老師怎麼可能顧得過來?”

  除了大班額,在吳建偉的印象中,中西部地區科學實驗設備缺乏。“有些常規的材料都湊不齊。”吳建偉說,比如有時候,可能需要12個燒杯,隻能找出一兩個。

  “造成科學類課外小組參與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父母不夠重視,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畏難情緒,小組活動缺乏指導、流於形式,開展活動的資源匱乏等等。總的來看,校內和校外科學教育銜接的機制尚未建立。”孫雲曉說。

  為什麼科學課上學生動手不足?“缺乏專職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會長胡衛平教授說,“大部分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將科學作為核心課程,高度重視科學教育,但在我國恰恰相反,不重視科學課,不配備專業教師。”

  胡衛平前段時間給參加國培計劃的科學課老師上課時發現,一個簡單的科學概念,有一半以上的科學教師都理解錯了。“能參加國培計劃的都是全國各地優秀的一線教師。”胡衛平感慨道,“這些老師,有一部分是兼職教師,有一部分是因為無法勝任語文、數學等課程,而改為教科學課。”

  胡衛平一直堅持在中小學按國家課程計劃和科學課程標准開齊科學課,並請畢業於科學教育專業的老師擔任科學課專任教師。

  “科學課教師人才隊伍,一個字,慘!”曾寶俊憂心忡忡地說。幾年前,曾寶俊為昆明教師做學科培訓,當時語文教師參加的有1500人,而科學教師隻有96人。15:1的比例,讓曾寶俊很郁悶。后來,每到一個地方參加國培計劃培訓,他都有意識地問問,參加的老師是不是專職的科學教師。他發現,科學教師佔全體教師的比例為0.75%。

  曾寶俊這幾年都在做國培計劃的專任教師培訓,在山西,小學科學課,最多報名37人,而專職科學教師隻有五六人。前段時間去陝西,47人報名,隻有12人是專職科學教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