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育時評:對中科大“神童”不妨抱一份平常心

2014年08月19日10:43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教育時評:對中科大“神童”不妨抱一份平常心

圖片來源:網絡

  多點平常心,中國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家長們才不會對孩子揠苗助長,“神童”們也才能在寬鬆的環境裡成長得更好。

  日前,中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與少年班校友會共同發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校友教授調查》。數據顯示,自創辦至今的36年中,中科大少年班已走出超過202位教授,佔畢業生總數的11.5%。其中在美國的“少年班教授”人數最多,達106人。目前在海外與中國(含香港)任職的比例是1.38︰1,超過50%。與9年前相比,選擇“海歸”的人數有所增長。

  中科大少年班學子,一向被冠以“神童”稱謂,因為稟賦優異所以獲得提前進大學的資格,並一路得到特殊關照。“神童”稱號背后,有著鮮明的普通中國人邏輯:早一點入學,早一點成才,早一點出成果,早一點代表中國站上世界科技巔峰。

  將近2000名“神童”中涌現出了202位教授,這個數字不算低,也不算很高,如果對國內一流院校的“高科技”專業作些調查,36年的畢業生中任職教授的比例想必也相當高。因為這段時間裡,中國經歷了大學急劇擴張,社會對教授的需求極為迫切。

  就職業而論,教授主要從事的是學術研究,成為教授的人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童”的“神通”。但教授內部還是有等級的,能站上金字塔頂尖的那一撥才真正代表了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因此,這項調查如果還能更仔細點,對202位教授的學術成果作一全面完整的統計,讓國人能夠更加清晰地掂量出當年對“神童”成為人類科學研究“排頭兵”的厚望實現了多少,這樣可能更有說服力。

  如此說法看似態度不夠積極,其實不然。人類文明史上從來既有少年成才者,也有如期成長者,還有大器晚成者,他們都留下過彪炳史冊的貢獻。說白了,當年國人對“神童”的厚望本來就是心浮氣躁的表現:在一個百廢待興,連教育的基礎都等待重建的國度,需要的不是一場狂飆突起的科研大躍進,而是扎扎實實搞好教育、科研和相關工作的整體建設。36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大進步就體現在對“神童”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有也好,沒有也好,出類拔萃也好,做個普通人也好,大家多了一些平常心。說實話,如果不是這兩家屬於“圈中人”的機構鄭重其事地發表“調查報告”,公眾和輿論真沒想到還有這麼件事值得說道說道。

  至於報告中特意指出的202位教授中有多少在國外任教,而且目前“海歸”勢頭正在形成等,更沒有多少意思。今日國人有足夠的胸懷,知道“科學沒有祖國”,人類文明是一個整體,我們在歡迎外國專家來華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不會過於計較華夏兒女為什麼選擇在海外發展。這不僅因為今日中國社會越來越尊重個人選擇,還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現實,知道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距離,有些專業的研究條件還是國外更好一點,相信個人的選擇有自己的道理,不用扯上太多的“道義”或情感。以今日中國的科技實力,我們更關注整體的提升,上個世紀50年代那種“一窮二白”,一個科技領軍人物“頂三個師”的狀態確實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未來,我們仍然會為那些比常人早些展示天生異稟的學子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不浪費大自然的創造。但肯定會把更多注意力集中於讓千百萬常態孩子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集中在讓正常成長的學術人才更好地開展研究,取得成果。中國崛起的事業需要千千萬萬人才的齊心協力,中科大少年班36年中攏共遴選出的202位教授即便全在國內,且全部成就斐然,還是不夠推動這艘大船揚帆遠航。多點平常心,中國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家長們才不會對孩子揠苗助長,“神童”們也才能在寬鬆的環境裡成長得更好,不定真給國人一個大驚喜。(顧駿 作者系上海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