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漂”在香港 港漂的夢想與故事

劉 歡  楊 皓

2013年08月30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漂”在香港還好嗎?

  插圖:侯夢?

  趁青春有人為了夢想而離家遠行,趁青春有人北上南下尋找人生方向。他們去北京追尋夢想,成了“北漂”。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后悔自己的選擇。

  “港漂”的創業夢

  香港九龍塘創新中心。馬屹巍2011年底成立“一方設計”公司后,去年將辦公室搬到了這裡。他看中了創新中心為設計師提供的房租、培訓等系列優惠,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在兩年優惠期內茁壯成長。

  2007年9月,馬屹巍辭去上海的工作,來到香港理工大學攻讀設計實踐專業。畢業后在香港多家公司歷練后,他決心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他說:“趁著年輕,我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怕失敗,大不了回去繼續工作。”

  創業之路充滿坎坷。“一方設計”成立后的前三四個月幾乎沒有收入,但花費卻不少。馬屹巍通過朋友介紹、網絡宣傳和參加展會等方式,才讓公司業務稍有起色。熬過最艱難的創業初期,公司業務漸入正軌,他也從在家辦公、租辦公桌,發展到租下一個辦公室。

  談起創業經歷,馬屹巍感慨頗多:“如果單純做設計師,我接觸不到這麼多。因為創業,我要考慮租房雇人、參展推銷甚至置辦辦公用品,這對我是很大的鍛煉。”

  2010年在香港買房、2011年成立公司、2012年領証結婚……30歲的馬屹巍的“港漂”經歷,雖然期間飽含艱難與辛酸,卻是令眾人羨慕的成功故事。

  “港漂圈”

  “在香港,有問題找港漂圈。”微博上粉絲超過5萬人的“港漂圈”,通過它獨特的“一人發問,眾人回答”模式,迅速打造成“港漂”的交流平台。而它的發起人,是“80后”“港漂”趙磊。

  2011年6月趙磊成立“港漂圈”,初衷只是想通過它與身邊朋友分享一些信息,卻沒想到后來人越聚越多。如今“港漂圈”擁有4名核心成員,他們希望內地朋友在香港能夠生活得好一點,讓兩地能多些相互認識、理解和支持。

  “港漂圈”曾組織活動為天水圍的孤寡老人捐贈衣物,趙磊感慨道:“看著老人們一張張的笑臉,我們覺得自己是在用實際行動回饋香港社會,讓香港人感受到我們的愛心。”

  25歲的天津人楊舒玥也是為“港漂”服務人群中的一員。2010年她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后進入香港媒體做記者。工作之外,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自己參與成立的社團“愛港漂”上。

  “愛港漂”去年底成立以來,他們策劃了“光棍節”百人單身派對,組織了星座派對以及金融、法律等行業聚會……楊舒玥說,“愛港漂”希望在高壓的社會環境下給“港漂”帶來歸屬感,以后也會在融入當地社會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留下或離開  

  對於“港漂”來說,香港交通便利、環境良好、國際化程度高,同時也住房擁擠、消費偏高、文化差異大。在各種權衡中,有人選擇留下,有人選擇離開。

  山東人蘇靜來香港工作已經3年多,在這裡認識了男友,卻仍對這個城市缺乏歸屬感。“在北京讀書時我沒有這種‘漂’的感覺,”她說,“或許是因為我不會講廣東話吧。”

  還有人已經選擇離開。深圳人梅瑾回顧“港漂”歲月時說,感受最深的是很難融入香港人的“圈子”。“我會說廣東話,所以我覺得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她說,香港人注重隱私,跟他們溝通時總感覺有隔閡在,很難交到知心好友。

  趙磊也認為,“北漂”更多和經濟有關,“港漂”更多與文化相關。即使你在香港買了房、結了婚、拿了永久居民身份,如果難以融入香港社會,那麼你心裡感覺還是“漂”著。( 2013年08月30日 第 09 版)

(責編:潘金潔瓊(實習生)、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