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江西某大學哲學專業2013屆畢業生謝強(化名),最近被學院分配了一個硬性任務督促幫助同寢室的其他人盡快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三方協議書”。原來,謝強和他的同學們被學院告知,如果在畢業論文答辯之前還沒有交上就業協議,就不許參加第一輪論文答辯。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699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也催生了“最難就業季”。就要到畢業離校的時間了,不僅畢業生自己,各高校、政府部門也紛紛出台相關政策,幫助應屆大學生在畢業離校前簽就業協議。
幫助學生就業是好事,但一些高校、院系為了就業率,想出了“畢業論文答辯和簽署就業協議挂鉤”的歪招。許多學生為了完成學校任務,不得不想方設法走旁門左道。這分明就是逼迫學生在就業協議上造假。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就業率”究竟有何意義?
在學生就業中造假,對國家來說,會嚴重誤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於整體就業形勢的判斷,還會蒙蔽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眼睛,導致無法依據確鑿的就業數據,及時、科學地改革相關高教政策、規定。
而對高校來說,這種自欺欺人的就業率造假,同樣會危及自身發展一些專業就業率極其糟糕,本身就說明要麼這些專業的設置不合理,要麼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其實施與質量監控問題嚴重。
其實,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並沒有確保畢業生就業的法定責任。高校畢業生一旦畢業,就是社會勞動大軍的一員,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需要盡的責任,就是全力把自己的學校和高等教育辦好,比如師資要合格、專業設置要合理、人才培養方案要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要嚴格、畢業實習要做實。
總而言之,荒唐的“論文答辯與就業協議挂鉤”體現了畸形的政績觀,也凸顯了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責任的嚴重缺失。而畢業生就業率與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的限制相挂鉤,也是類似問題的體現。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病急亂投醫”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盡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