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選拔大學校長之舉能否成功 競爭擇優--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公開選拔大學校長之舉能否成功 競爭擇優

2013年01月31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1月27日,教育部負責人宣布了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新任校長,至此,教育部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3所直屬高校校長——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畫上了句號。

  之所以引起大家關注,主要是“公開”和“競爭”。選拔經過職業素養綜合評估、面試和面談、民意測驗、組織考察等環節,其中面試包括競職演講和考官提問,民意測驗由教師干部代表和學生代表自主打分。

  公開選拔的大學校長通過公開的競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脫穎而出。公選的產生途徑,決定了他們應該更有“底氣”。這種底氣來自符合主管部門的要求,來自任職學校師生的認可,來自本身的能力及自信。

  參與公開選拔者的報名條件由主管部門教育部設定,職業素養綜合評估、面談由教育部主導,教育部黨組討論決定任職人選,公選出來的校長是教育部拓寬選拔任用大學校長視野的嘗試,是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改革思維的結果。民意測驗環節讓教師、干部和學生三方代表參與,可以說加入了自下而上的因素,擴大了勝出者的群眾基礎,這個環節保障了廣大學校被管理者選擇自己領導人的權利。相對於被任命者,競爭者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受到多個方面、環節的檢驗,公開選拔勝出者在治理學校的過程中當更加自信。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學的作用愈來愈大。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好的大學校長就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學。大學校長的影響可謂大矣。人心順則百事興,公選的校長“各方”都能贊成,有了“得人心”的基礎。

  公開選拔大學校長之舉能否成功?能否為完善中國特色大學校長選拔任用制度貢獻一策?我們還要假以時日、靜靜觀察。畢竟,選出校長只是第一步,校長的能耐到底如何,要靠學校發展的實踐檢驗。好在,公選出來的校長還有1年的試用期,也就是說,1年之后,也存在著變數。

  通觀整個公開選拔過程,教育部的立意用心良苦,改革勇氣可嘉。大學是大家的,其校長產生允許大家參與,自然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好評。(記者 董洪亮)

(責任編輯:熊旭、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