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中種類繁多的玩具讓家長難以選擇,也帶來許多新問題和各種困惑,如家長如何看待玩具的價值和功能、如何給孩子選購玩具、孩子擁有多少玩具合適、怎麼看待兒童玩電子玩具。家長對兒童玩具和游戲的認知和態度,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家長的教育觀,直接關系到兒童的發展和成長。因此我們針對兒童家長的玩具觀做了一個專項調研,選取了杭州市3個幼兒園中的小、中、大班各100名幼兒及他們的家長進行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與傳統的觀念相比,大多數家長已經認同玩具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家庭都比較民主和開放,比較尊重孩子對玩具的感受和喜好。當前65.2%的城市兒童家庭玩具的擁有量在20—50個之間,家長願意花錢給孩子買玩具,玩具類型隨著兒童的成長呈現多樣化。
但是,調查中還發現家長存在片面認識玩具的價值、不知如何給孩子選購適合的玩具、對電子玩具有迷茫情緒等情況。其實,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筆者認為,家長、教師和研究者都要懷著學習的心態,面對這個新的教育問題帶來的挑戰。
片面注重玩具認知價值,玩具變成家長陪伴的替代品
為什麼給孩子買玩具?
我們把玩具的價值歸類為五個方面,分別為身體發展價值、認知價值、情緒發展價值、個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等。調查發現,家長很重視玩具開發智力的玩具認知價值,40%以上的家長最看重的是玩具的益智功能,對玩具認知價值期望較高,而對玩具的其他價值認知不足。
從統計的情況看,兒童家長對玩具價值的認知關注度從強到弱的順序是認知價值→個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身體發展價值→情緒發展價值。家長將購買玩具的動機首要的歸因於玩具在智力開發上的價值。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力理論的概念框架,認為智力是多元而非單一的。許多家長還沒有看到,玩具開發兒童智力的同時,在孩子身體協調發展、情感發展、社會性發展和個性發展等各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玩的教育即“快樂教育”,而隻有快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孩子的求知欲、創造欲和自信心,專家認為快樂的方法和氣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玩物喪志”是存留在很多家長心中非常牢固和長久的陳舊觀念,家長普遍認為,玩會影響學習,浪費時間,使孩子誤入歧途。幼兒園家長對孩子玩玩具的態度相對小學較為寬容,但調查中隻有8.7%的家長主動陪孩子一起玩。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孩子能夠自由玩的時間比較有限。
其實,玩與學是辯証的統一,尊重孩子玩的權利,不要強迫孩子學這學那,而是通過玩具、游戲和故事啟發孩子的學習自覺性,讓孩子自主地學習、去想象。重視孩子的天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戲的時間,讓孩子在玩耍中認知社會,認知學習的重要性,學會與人交往。
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家長把玩具當作父母愛心的體現和父母陪伴的替代品,他們認為“家裡隻有一個孩子,大人都有事,沒人陪他玩。孩子需要陪伴,玩具可以給他一些寄托”。在幼兒園時期,生日或重要節日給孩子買玩具的比例,達到29.9%,並且這種消費在重大節日、孩子的生日時經常以禮物的形式出現。
如果將玩具交到孩子的手裡就是這一行為的終結,孩子怎麼玩、愛不愛玩、孩子有些什麼樣的變化等,都發生於成人的視野之外,那麼這種所謂的“愛”和“陪伴”反而會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孤獨感。
其實,孩子不是因為無人陪伴,才需要玩﹔孩子的成長中需要玩具,更需要好的玩伴,一同探索、發現和分享。
家長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不善引導、迷信專家意見的誤區
怎樣給孩子挑選合適的玩具?
在生活中,家長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對於某種玩具,剛買時孩子愛不釋手,可是沒多久就不想玩了,家長不知道該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玩具,也不知道怎樣使這個玩具始終有新鮮的玩法來吸引孩子。調查中,很多家長在選擇玩具時有些誤區:有的家長以自己對玩具的經驗和認知給孩子購買玩具﹔有的家長對孩子買玩具沒有引導,孩子想要什麼就給孩子買什麼﹔有的家長雖然重視玩具對孩子發展的價值,但過於迷信和依賴專家的意見。
事實上,買玩具首先要重視孩子的意見和趣味,但同時可以採用“試玩”、“換玩”、“借玩”的方式加以引導。孩子對於一個全新的玩具,很難在短時間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所以買玩具時盡量不要看看就著急買。
家長可以讓孩子試玩幾次,或者和有新玩具的小朋友交換玩具玩玩看,或者去玩具吧借玩,如果在試玩、換玩、借玩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不太喜歡或能力不夠,暫時無法自如地操控玩具,就沒有必要購買。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很喜歡,想多次嘗試,有比較強的玩的意願時就可以考慮購買。
其次,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因為其思維的特征不同,對玩具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所謂最好的玩具,是指那些能吸引孩子不斷地、反復地去玩,而且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樂趣的玩具。這些玩具有可能很昂貴,也有可能是孩子在某個地方順手撿來的廢舊物品,但隻要孩子喜歡,能對這件或這類玩具產生興趣,能反復地擺弄、玩耍,從中發現很多東西,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調查的孩子中最少的隻有幾個玩具,最多的有一百多個
給孩子買多少玩具合適?
調查顯示,幼兒園的孩子擁有玩具的數量在50個以上的佔23.4%,31-50個的佔18.4%,21-30個佔23.4%,11-20個的佔26.2%,10個以下隻佔8.5%。同樣是孩子,擁有玩具的數量差別比較大,那麼到底給孩子買多少玩具合適呢?
有的家長感到最擔心的是孩子總要買新玩具,家裡玩具都堆不下了,還需要不斷地買新玩具嗎?玩具是兒童的伴侶,對玩具游戲的興趣是右腦能力的表現,對新玩具、新游戲感興趣,就是尋找新的刺激。那玩具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怎麼衡量孩子的玩具數量是合適的呢?有些專業人士說,兒童不必要太多的玩具。但到底是多少為多,多少又是少呢?
筆者認為這不是單純用數量可以衡量的。有些孩子,一個簡單的玩具就能吸引他玩很長時間,例如一個悠悠球,有的孩子就會非常喜歡,可以長時間摸索和練習,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所以說看兒童的玩具數量是不是合適,關鍵是看這些玩具買回來后孩子玩不玩、喜不喜歡玩。調查中也發現不少兒童對玩具的最大癖好是擁有,而不是玩耍,別的孩子有,他也要有,這樣的玩具其實是一種浪費。
另外,調查中發現,經常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的家長不超過9%,有些玩具買回了之后,因為沒有伙伴一起玩,所以孩子興致不高,這也直接導致了孩子對新玩具很快失去興趣。“玩具交給孩子就算完事”的想法不能引起孩子的探索熱情,也難以促成孩子的積極思考。年幼的孩子需要大人的適宜引導,才能不斷發現玩具的樂趣,所以如果家長能夠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不僅孩子的積極性會提高,而且玩具的玩法也會變得更豐富。
家長有的贊同,有的反對,有的擔憂
如何看待電子玩具?
游戲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一般家庭的普通用品,小孩自然很容易接觸到這些帶有玩具游戲功能的產品。調查發現電子產品在兒童玩具中所佔比重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升高,最喜歡電子游戲的兒童由幼兒園的9%上升到小學階段一年級的21.6%,再到六年級的25.5%。小孩能不能玩電子產品,也成為大多數家長關心的問題,個人認為電子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已經是時代發展的趨勢,而什麼時間開始玩、玩什麼游戲、玩多久、玩到什麼程度等,才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話題。
首先,父母堅決不能把電子產品當做“電子保姆”。許多年輕父母因養育孩子缺乏經驗和耐心,當孩子不太聽話的時候,自己不是用心去關注、理解孩子,照料、安撫孩子,而是讓電子游戲“填充”孩子的空閑時光,電子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子保姆”。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與電子產品之間建立了依賴關系,而與父母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遠了。當親子關系出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健康成長免不了會出問題。
其次,父母要主動示范和引導。主動為孩子提供條件,而不是設置障礙,積極引導而不是阻撓,通過密切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降低游戲對孩子的吸引力,增強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同時,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玩什麼、玩多長時間。比如父母若規定讓孩子每次玩30分鐘,那麼從接觸電子產品第一刻開始,父母就應督促孩子遵守約定。對於年幼的孩子,玩什麼內容,父母也應發揮主導作用。隻要孩子能從小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就有可以防止孩子對虛擬世界的過度沉迷。對年幼的孩子,最好隻讓玩單機游戲,這樣更利與培養兒童的專注度。
隻要父母應該把握好度,讓孩子養成“玩得健康”的習慣,電子產品就不會成為洪水猛獸。
人生的最初幾年,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們探索世界的欲望非常強,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非常快,且形成的社會認知對孩子未來將會產生深刻、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父母應為孩子提供各種條件,讓孩子廣泛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充分滿足孩子對現實世界的好奇心,並學會與人相處的基本技能,而不是讓孩子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人機交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