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超過140萬考生參加了雅思考試,中國參考人數更是超過30萬。
周長銀
新聞背景
日前,教育部召開了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下發了今年第一號文件,在這份《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中,主要部署了教育領域的改革進程。其中,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當中提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具體內容包括: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等。
早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就提出,“探索高考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如今,“部分科目”明確為英語科目,讓人對“一年多考”方案更加期待。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一直都是我國高等學校錄取新生、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在前些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大學生實行就業分配的時期,通過參加高考考上大學,幾乎是千千萬萬農村學生“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高考曾經一度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局面。
雖然近十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模式,考大學也不再是年輕人成才的唯一途徑,但高考仍然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一張高等學校(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畢業証書,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講還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但是,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主渠道,高考制度多年來卻飽受詬病。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高考“一考定終身”不太合理﹔二是不少“高分低能”的現象,讓人懷疑高考分數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
英語聽力“一年多考”
多省已有先例
為什麼會選中英語科目拿來做改革的“第一刀”?
其實,英語是應用性極強的科目,相比其他科目,一年多考有利於在多次考試的情況下保持公平性。另外,高考英語聽力考試,由於受不可抗力或突發事故的影響,成為一種高利害因素,如北京高考英語聽力考場就曾出現遭受雷擊,險些影響考試的情況。每年的英語聽力考試都讓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提心吊膽。如果一年考多次,就可以降低這種高利害關系,這可能也是教育部考慮改革的因素。
近幾年來,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嘗試英語科目的高考改革,其改革都是放在英語科目的聽力考試上。從2009年開始,浙江省對英語聽力實行“平時考試、多次考試”,總分30分的英語聽力考試,放在每年3月和9月舉行,考試成績兩年內有效。每個學生在高考前最多可以選擇參加兩次英語聽力考試,自選一個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從2010年開始,天津的高考英語聽力考試不再隨同全國統一高考舉行,而是改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周六,並將聽力考試改為由A、B兩套試卷組成,兩套試卷的題型、題量相同,考生可參加兩套試卷的考試,取其中較高的分數作為最終成績。在江蘇省,則正在醞釀探討將英語聽力教育分數制改為“等級制”。
“一年多考”增加公平性
但不能無限制
筆者認為,“一年多考”確實能增加高考的公平性,因為從測試理論上講,測試次數越多,考試本身的可靠性就越高,其平均值就越能接近參試者的真實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個體而言,“一年多考”還能彌補“一考定終身”的情況下,那些發生在參試者個人身上的突發事件造成發揮失常甚至不能參加考試的“缺憾”。因為高考事關個人前途命運,所以,每年都會有一些“發揮失常”的考生,他們或者是因為壓力過大,或者是因為恰逢生理期或生病,或者是因為遭遇了親人病故等突發事件,最終造成了其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差距過大,從而造成了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的遺憾。另外,每年高考都會發生因粗心大意或者是交通擁擠等原因,造成考生遲到或者忘帶准考証等被拒於考場門外的情況。“一年多考”,取其平均分就能多給這些人一次機會。
但是,任何事情都會有利有弊。
排除“突發事件”和疾病等其它客觀原因,單從考生應試的心理素質來看,較強的心理素質也應該是高校和國家選拔人才時所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由於壓力過大而造成的“發揮失常”,其實是考生在心理素質方面的正常反應,其偏離平時表現的后果並不應該完全由考試制度本身來“埋單”。如果一個考生心理素質較差的話,誰也不能保証這次考試他發揮失常了,下次考試他就不再出現發揮失常的現象。對於能夠正常發揮的考生來講,考一次和考幾次其實是差不多的。考的次數多了,反而會是個負擔。因此,建議“第一次”以后可以本著自願的原則,由考生自行決定是否參加。
不可忽視管理成本
“一年多考”需要配套
“一年多考”增加的還不僅僅是考生的備考負擔,也會增加教育部門的管理成本。
僅對高考的命題者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一年多考”還涉及考試的公平性,包括命題難度、考場紀律、分數如何呈現等問題。
要保証這幾次考試試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一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如何設計好試題的結構和內容,從而考察出科目本身所應該考察的項目和內容,特別是要考察出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與增加學生的考試機會同等重要。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高考的公平性,為國家選拔出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對於英語這種應用性極強的科目來講,尤其如此。因此,英語命題中適度增加口語寫作等輸出能力和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考察比重,應該是今后高考英語的重要方向。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教授)
相關鏈接
晒晒國外的一年多考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水平性統一考試。分析教育較發達國家的高考制度,有著比較鮮明的共同點:一是實行一年多次考試,一次考試的成績至少在兩年內有效﹔二是評價標准為綜合指標而非單一指標﹔三是學生、學校均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
美國:SAT每年考7次
美國不實行全國大學入學統考,但中學生申請上大學影響最大的考試是“學業能力評估考試”(SAT)。
SAT考試每年舉行7次,考生任選考試時間,不限考試次數,考試內容包括批判性閱讀、寫作和數學。
不過,SAT成績好並不能保証學生會被所申請的大學錄取。學生還必須提供高中三年的成績單、教師推薦信、參加社會活動情況等。
英國:考試可自選科目
英國中學生高二的考試稱為A-LEVEL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A-LEVEL考試每年舉行兩次,學生可以分次考,也可以自行選擇考試科目,至少3門。不過,考試成績並不是大學錄取學生的唯一標准。
韓國:高考成績是等級制
韓國高考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對考試成績不再計算總分,而將各科目的考試成績分別打分,然后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各大學將根據各科目考試等級、學生手冊、面試成績、專長等情況招收學生。實行等級制后,考生不會像過去那樣因一分或零點幾分的差異而落榜。
延伸閱讀
英語科目 能否成為社會化考試?
近年來,“全民學英語”的現狀引發各界爭議。
一位歷史老師介紹,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比花在專業課上的時間還要多。他說,一些考上歷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同學,不是因為專業成績有多強,而是因為英語成績好﹔相反,在本專業上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有的因為英語不過關而被刷了下來。
形成此原因,恰恰是英語科目比較特殊,學生們花在學英語上的時間太多,再加上職稱考試、研究生考試都有英語科目,使得英語的地位被拔高了,形成了浪費。
目前,各高校和各專業錄取時大多隻看總分,較少考慮單科成績。合理的格局是,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專業錄取時,應該對英語有著不同的標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直接計入高考總分。如中醫藥大學、中文系等一些學校專業,高考英語成績不該成為錄取學生的依據,而僅僅只是錄取時的參考之一。
專家建議,在一年多考的基礎上,英語高考能否再次改革,變成一個水平測試科目,不再納入高考總分,變成類似托福、雅思那樣的標准化、社會化考試,學生不但可以多次參加考試,而且成績在兩三年內都有效。以中國學生申請就讀英國大學為例,一流學校要求雅思成績在7.5分以上,而一般學校通常要求在6.0分以上。實際上,早在2009年,雅思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科考試,每年有140萬人參加考試,僅中國學生每年就有30萬人參加雅思考試。
但也有教育界人士認為,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英語還是應該納入高考科目,並計入總分。
“吃蟹”效應 在改革中“動”起來
雷泓霈
“英語一年多考”成為高考改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好!就算是在這一次的考試中失誤了,也可以在該年的下一次、再下一次的高考中,繼續沖刺,選擇最好的成績,納入高校錄取總分。考生再也不用為下一次考試而苦等一年了。
期待已久的高考制度改革,終於走向了“真刀真槍”的改革嘗試階段,走向了火熱的改革現實。就算是這種做法仍然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們先大膽嘗試,在嘗試中總結經驗和不足,讓中國高考改革這輛戰車終於“動”起來了,這才是“英語一年多考”最讓人欣慰和興奮的地方。
有了這種寬鬆、自由、多元化的評價制度,考生的沉重壓力、心理緊張,將能得到極大緩解。那些為“名校崇拜”而復讀、為高分而皓首窮經的加班加點等現象,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當然,也意味著教育界難以治理的沉重的課業負擔,得到制度性的放鬆和減輕。
國人對高考改革給予了很大期望,總希望借助高考在立足中國國情和中國傳統教育特色的基礎上,推出一種考試新制度、新舉措,為當下的孩子們減少一些“分數捆綁”,讓孩子得到更輕鬆自由的創造性發展、個性思維等。也就是說,雖然當下的高考存在毋庸置疑的公平的“天性”,也是需要進行取長補短的改革的。這已經成為一種旺盛的民意需求、教育發展需要。
“英語一年多考”已經進入“實施辦法”階段,已經出發了,啟程了,我們期待這種高考改革精神,能帶來更多的制度改革和突進,為教育界、國人以及學生們帶來更多的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