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黨網·時政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觀點
訪談
國際
軍事
大灣區
台灣
視頻
圖片
教育
登錄
注冊
退出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記住登錄狀態
忘記密碼?
教育
首頁
|
滾動
|
原創
|
思政
|
高考
|
留學
|
嬰幼兒
|
中小學
|
大學
|
職業教育
|
人民日報寫作課
即時新聞
楊勇平:高校既要主動“求變”也要保持“不變”
陳杰: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聚焦教育改革前沿 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舉行
《藍色哲羅河》新書出版 書寫“生態童年”畫卷
延安大學:著力推進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踐
每日一聞丨呈現技藝之美 推動文化交流
每日一句丨知識即遠見
丁奎嶺:人工智能是推動大學深刻變革的強大力量
杜匯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繪就北疆教育新畫卷
百余名師生赴麗江研學 航班上開起“雲端課堂”
人民網
>>
教育
>>
本網原創
每日一句 |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
2025-09-22
科技助農 首師大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2025-09-22
探索抗戰精神育人功能 專家共議家校社協同機制
2025-09-22
未來人類暢想征集計劃正式啟動 面向全球青年發出邀請
2025-09-22
《硝煙裡的民族魂——抗戰期刊和期刊中的抗戰展》在京開展
2025-09-22
北郵發起成立“經天緯地 立德樹人”育人共同體
2025-09-20
北京府學胡同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
2025-09-19
朱孔軍任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2025-09-19
上海通報“部分學校午餐問題”:相關菜品已送檢
2025-09-19
中南大學校長李建成:期待有志青年才俊來湘大展宏圖
2025-09-18
每日一題丨孩子被排擠,該找老師嗎?
2025-09-18
劉波:賡續抗戰精神 做挺膺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2025-09-18
每日一句丨厚積而薄發
2025-09-18
每日一聞丨讓法治種子在青少年心田生根發芽
2025-09-18
北京東城區教育大會召開 發布“健康·發展2030”工程
2025-09-18
勿忘九一八!聽 99 歲老戰士憶烽火青春
2025-09-18
“京彩AI·智匯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應用賽事決賽舉行
2025-09-17
北京高校2026屆畢業生就業服務季啟動
2025-09-17
每日一題丨孩子內向自卑不愛跟人交流怎麼辦?
2025-09-17
每日一聞丨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總客流超9000萬人次
2025-09-17
每日一句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2025-09-17
孫穎莎、王曼昱擬免試進入清華大學讀研
2025-09-16
每日一題丨孩子在學校被孤立,我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2025-09-16
每日一聞丨河源石能言 文明跡可見
2025-09-16
每日一句丨逆境絕非沒有慰藉與希望
2025-09-16
每日一聞丨“我與地壇”北京書市開幕
2025-09-15
每日一題丨當孩子驕傲自滿該如何正確溝通?
2025-09-15
每日一句丨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2025-09-15
北京海澱:中小學將配齊高校“導師”支持
2025-09-14
“大⼀新⽣”全紅嬋報到 正式入讀暨南大學
2025-09-14
上一頁
5
6
7
8
9
10
教育銳評
把為教師減負落到實處
兒童劇呼喚高品質(縱橫)
以紅色薪火照亮青春征程
讓體育回歸“育”的本意(金台隨筆)
“春秋假”,放得開還須用得好
“體育外賣”熱的冷思考(微觀)
思政教育應重視培養想象力
“人工智能+”是高校思政課的“協同者”
把“會讀書的人”培養成“會創造的人…
本網原創
楊勇平:高校既要主動“求變”也要保持…
陳杰: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聚焦教育改革前沿 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
《藍色哲羅河》新書出版 書寫“生態童…
每日一聞丨呈現技藝之美 推動文化交流
每日一句丨知識即遠見
丁奎嶺:人工智能是推動大學深刻變革的…
杜匯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繪就北…
百余名師生赴麗江研學 航班上開起“雲…
每日一題丨我的孩子說話時總是用自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