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共探“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教育強國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面對“智能時代,大學何為”“教育強國,高教何為”的時代之問,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浙江大學共同推出系列訪談,聚焦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人才培養與大學使命等話題,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思考,凝聚共識。
“第四次科技革命加速推進,人類步入智能文明時代,技術突破速度前所未有。然而,科技革命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復雜問題,對人類生物屬性、社會結構和認知邊界的挑戰超出了傳統認知范疇。”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杰在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期間接受訪談時表示。
在高等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陳杰認為,它既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拓寬了學習渠道,也帶來諸多負面效應。“一方面,學生自主認知能力提升受到阻礙,思維惰性逐漸顯現。AI代寫、代學現象增多,即時答案降低了學生深度思考的積極性。學生過度依賴AI,輸出內容同質化,思維發散受限,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面臨困境,攻克難題的韌性不足。專業知識學習需通過實踐和試錯積累經驗,但AI可直接給出結果,使學生跳過試錯過程,導致實踐技能薄弱,還使其失去在挫折中培養韌性的機會。”陳杰認為,這種現狀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提出了全面、深刻的變革要求,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共同面臨的課題。
面對智能文明時代帶來的知識過載,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陳杰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學生獲取知識的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師生關系從傳統二元模式向“教師-智能體-學生”三元模式轉變,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篩選、辨別知識,形成自主知識體系。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調整教師知識體系、授課內容和實踐育人模式,幫助學生通過創造性學習提升能力。
陳杰介紹,近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厚基礎和強實踐方面,不斷創新理念、更新內涵,調整比重、優化供給。在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上,推進課程項目雙驅互融,有序壓縮理論課學時,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能夠充分鍛煉實踐能力,優化傳統培養模式。同時,學校著力建設數字化創新知識中心,推出覆蓋各學科的知識圖譜,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定制培養方案提供平台。
“在創新實踐培養上,我們推行‘創中學、學中創’的科研全貫通模式。從大一開始,為學生設置逐級挑戰的創新實踐項目,建設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打造開放創新空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挑戰權威、獲取知識。”陳杰說。
談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時,陳杰表示,學生的個體潛能存在差異,培養拔尖人才需格外關注天賦超常、創新潛能突出的學生,為其提供特殊培養路徑。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個性化培養提供了技術支撐,高校應解放思想、超前規劃,形成從發掘到輸送的全鏈條培養體系。
“我們深入研究拔尖人才的目標畫像,與全國各類重點中學共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開設院士科普課堂,探索大學與中學人才培養銜接機制﹔設立頂尖創新人才班,由院士擔任導師,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助力學生6至7年完成本博貫通培養。”陳杰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