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
杜锐: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实干答题”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学会系统院士、科学家、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必须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率先发力、率先突破,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即将举办之际,延边大学党委书记杜锐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
建强立德树人“主阵地”
杜锐表示,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须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主动领题”,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铸牢思政育人“魂脉”,构建以思政课为主体,以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的大思政课程群,进一步提炼边疆地区红色文化精髓,开发适配校情学情的“红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要建好学科专业‘根脉’,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杜锐建议,优化贯通培养、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增设区域国别学、智能分子工程、人工智能教育等学科专业,加快培养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高校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任,必须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上‘精准破题’,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杜锐说。
他谈到,要构建战略导向的科创矩阵,聚焦现代化大农业,以及人参、黄牛等吉林省特色产业,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建立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为核心,以科技小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为支撑的科研创新矩阵,加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
同时,杜锐表示,高校要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链条,探索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反哺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发展路径,搭建校地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优质资源共享、科研项目共育、技术开发共研的产教融合创新体,形成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科研成果落地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对于人才引育,杜锐表示,高校承担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职责使命,必须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实干答题”,为强国建设和吉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他谈到,要强化战略人才储备,挖掘区域人才政策红利,加强前瞻性、阶梯性人才布局,建立专兼职、双聘制、特聘岗位等引才机制,在引育战略科学家、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构建两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一体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发展生态。
“要强化青年人才培养,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量身制定青年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与个性化方案。”杜锐表示,要建立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体系,支持青年教师跨学科、跨领域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推动青年人才倍增成长,积蓄高质量发展力量,为强国建设和吉林全面振兴筑基赋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