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专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李常锋

2024年06月21日08:16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近日,在备受瞩目的2024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勇创佳绩,荣获团体二等奖。

多年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中职—高职—本科”相贯通的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新路径,通过全面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着力培养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日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李常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职业本科应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的重任。

职业本科学校应助推产业升级

记者:在您看来,职业本科高校的定位和使命是什么?

李常锋:职业本科高校的定位首先要在“职业”二字上下功夫。相较于普通本科来说,职业本科是以职业为基本导向,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能工巧匠型、大国工匠型人才。普通本科以知识传授、学科评价为主,而职业本科以工学结合、校企多元评价为主。

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又是时代必需、历史必然。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产业变革和职业岗位革新必将随之展开。这于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职业本科理应承担起为技能型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的重任。

记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职业本科学校应起到什么作用?

李常锋: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开启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表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其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能级。

职业本科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兼具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职能,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阶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办学基础条件薄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产教融而不合等,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职业本科学校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服务强国建设的主阵地,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数量、质量和评价上的跃升。职业本科学校应深度服务行业企业、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记者:职业院校如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项目提供支撑?

李常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特定时期国家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成熟度、产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的关键衡量标准。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职责使命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贴近实体经济诉求、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供给能够缩短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周期;职业院校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的突破可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您认为,职业院校应如何构建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

李常锋:创新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引领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深刻把握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围绕新型劳动工具的快速迭代,强化师资支撑、激发创新动力;围绕新型劳动对象的数智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产教融合是培塑新质劳动者的关键

记者:职业院校应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劳动者?目前,学校有哪些探索路径?

李常锋: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取得技术突破的专家学者,也离不开让新技术落地的新质劳动者。有了新质劳动者的参与,才能助力“制造”向“智造”转型。目前,企业、行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更要深入研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发力方向。其中,产教融合是关键。产教融合是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的有效方式,全方位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难得的机遇,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为培养新质劳动者,不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学校先后与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恒数据安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控制实训室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为纽带、应用技术研发为导向,构建产教科融创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学校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创新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新质劳动者培养。

记者:您认为,甘肃在深化科教融汇方面需要完善哪些政策措施?

李常锋: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科教融汇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路径策略和配套措施,推出相关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

二是打造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企业和高校应联合设立科教融汇型产业学院,完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机制,努力将企业案例和项目模块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科”“教”的交叉融合。

三是时刻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专业课程,构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推动传统专业转型,打造品牌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新趋势。

四是建立健全科教融汇工作评价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评价机构,明确科教融汇评价指标体系,分享典型案例,并对各地科教融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反馈。(记者 颉满斌)

(责编:李昉、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