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让共和国脊梁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2024年06月14日08:04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共和国脊梁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图为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申摄

图为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申摄

近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以下简称宣传工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再次进行展演。十余年耕耘,宣传工程已陆续进行了430余场演出,吸引了50多万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观看。

2023年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宣传工程座谈会上说,用艺术形式向莘莘学子生动再现我国科学大师和优秀学者的杰出贡献和高尚风范,科技界“共和国脊梁”的光辉形象会更加深入人心,科学家精神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舞台剧走出校园

2012年初,在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的倡导下,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宣传工程。

宣传工程以艺术为媒,以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舞台剧作为呈现方式,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故事搬上舞台,旨在展现一代代科学家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

宣传工程启动初期,一批高校搭建校内演出平台进行展演。这些剧目主要面向本校师生,潜移默化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剧目不断扩容,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些舞台剧开始走出校园。

2013年五四期间,宣传工程在北京组织首次汇演活动,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参演,合计演出15场。此后,跨省校外巡演和年度集中汇演逐渐成为常态,在社会层面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面对大师剧目逐渐走向市场的趋势,如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深入浅出将科技与艺术结合,是每一个参演单位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地之光》剧目从资料收集、剧本研讨到定稿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

该校团委副书记刘明辉介绍,为了打磨人物形象,学校专门组织人员走访了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萍女士,收集了近千张先生生前的图片资料以及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校团委还专门建立了李四光资料信息库。市场上但凡发现李四光的新素材,他们便及时更新、补充,供演出人员借阅使用。

“地质研究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如何让这些深奥的地学问题与艺术相对接,内化于人物精神并活化人物形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刘明辉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组会定时、定点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讨论,并依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对话剧的表现形式进行相应调整。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创排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与邓稼先精神相匹配”。清华大学团委书记王睿说,主创团队曾拜访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挚友杨振宁,并多次前往邓稼先生前工作过的单位采风实践,参考53部文字资料和27部影视资料,先后修改剧本20余版,力争使舞台剧更贴近真实的邓稼先。

谈及话剧《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老师朱子劼说,十余年来,话剧在创作编排过程中始终不断完善内容,增加了钱老在交大求学期间著名的“96分试卷”、参加文化社团、吹中音号等新内容,拉近这位“人民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

随着越来越多的精品佳作被不断推出,宣传工程围绕重大时间节点还在多地搭建了新的演出平台。

2019年正值澳门回归20周年,宣传工程组织《哥德巴赫猜想》《杨石先》《钱学森》等5部剧在澳门演出。2023年国庆期间,《马兰花开》首次在香港演出,标志着宣传工程在香港成功落地,奠定了港澳常态化巡演的平台基础。

配套开展系列活动

舞台很小,社会很大,宣传工程不只在舞台上呈现科学家精神,更在剧目演出的同时配套开展系列活动。

例如,宣传工程在剧场配套了相关科学家人物事迹展。展览以演出剧目的背景和人物为线索,向公众介绍科学家的科研成就等内容,生动展现科学家的崇高品格和风范。2022年《钱学森》在澳门大学演出时,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同步在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展出。展出在澳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展览门票一票难求。

在举办展览之外,宣传工程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开展“舞台走向大地”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当地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深埋科学种子。在2020年演出季期间,宣传工程曾组织9所高校20余名学生来到贵州新寨小学和魁龙小学,向当地小学生讲述钱学森、陈景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展示飞机、舰船模型,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许多小朋友当场写下“我要做科学家”的话语。

此外,宣传工程还搭建了青年文化交流的平台。借助校外表演的演出形式,宣传工程为演出高校和承演高校搭建了友谊的桥梁,促进高校间、地区间民心相通,在青年中树立科学家偶像。2023年《大地之光》在澳门巡演间隙,澳门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青年学生围绕科学家精神开展文化交流,结合自身学习成长经历畅谈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这让两地青年感情更亲,距离更近。

下一步,面对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科学家故事舞台剧还将在形式上继续进行多维创新。包括打破以单一话剧为主的形式,结合音乐剧、歌舞、戏曲、小品等进一步拓展科学家精神艺术化表达的载体,最终让科学家精神走入更多观众心中。

推动科学家精神走深走实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对于凝聚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共识具有重要意义。王睿说,从2013年起,清华大学就将观看《马兰花开》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每轮演出之后,关于理想和选择的话题总会叩响青年学子的心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孙启明两次观看了《马兰花开》,感动之余,他萌生了通过专业所学投身核工业建设的初心。“希望能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新时代核工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孙启明说。

“我们要赓续钱老空天报国之志,传承强国有我之心,争做空天事业的一流人才!”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研究生李星达在观看话剧《钱学森》之后,心情澎湃。

……

在感动观众的同时,这些大师剧目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参与创作表演的师生,促进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从模糊、抽象到具体、形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1级土木工程(地下建筑)专业本科生蒋萧宇在话剧《大地之光》中扮演田雅坤这一角色。他认为,科学家精神既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又包括不畏困苦、勇于奉献。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有18位景片演员,他们有着一个响亮的称号——“十八罗汉”。王睿介绍说,在演出的100多分钟里,“十八罗汉”都是在幕后默默推动布景。然而,每当谢幕时景片翻转过来、景片演员向观众招手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以“十八罗汉”精神为代表的剧组文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剧组成员。

随着大师剧目演出不断深入推进,相信将有更多科学家人物和科学家精神打动人心。对此,贺军科说,要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抽象的精神标识走进青年心田、扎根思想深处。

(实习记者 薛 岩)

(责编:郝孟佳、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