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一线名师点评2024年高考作文:引导深入思考 激发创新思维

2024年06月08日08:57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线名师点评2024年高考作文:引导深入思考 激发创新思维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共6道。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我们邀请各地语文名师,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全国甲卷:交流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全国甲卷的材料非常明确,指向的主题就是“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考生最终的联想和思考落脚点应该都是为坦诚交流鼓与呼,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重点在于表述好如何坦诚,批评或者反思不表达导致的负面结果。从记叙文的角度上来讲,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感悟写一个叙事散文类的文章,从故事与感悟的角度来给这则材料一个活泼新鲜的开掘。

   新课标I卷:人工智能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新课标I卷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拟题材料,抓住人与科技的关系来拟题。

   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之关系,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它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价值的挑战和理性的启迪非常迫切,愈加深刻。可见,新课标I卷切准了人类当下问题和未来前景,价值导向很好。

   该题要求考生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考生回答得集中、深刻、有条理、能辩证,作文就能扣题,得高分。

   新课标II卷:探索未知之境

   褚树荣:

   新课标II卷的价值导向与新课标I卷相同,但写作要求和作文类型不一样。新课标II卷的关键句是“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联系材料,这句话可以引起我们诸多思考:人类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欲望产生行动,行动促进科技;有了科技的加持,人类得以增长智慧;而智慧赋能科技又促使我们抵达更为广大的未知之境。未知变成已知,已知产生新的未知,人类的生命之旅就是生生不息的探索之旅。可见,对于未知之境的探索,是我们人类的宿命。这是这个题目的命意所在。

   新课标II卷的作文题,蕴含着未知与已知、欲望与好奇、科技与探索、职责与使命等观念。可以普遍联系的眼光,分析这些观念之间的关系。

   北京卷:“历久弥新”或“打开”

   陈金华(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今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题目一要求写议论文,虽延续了“材料+命题或话题”形式,但文题将写作的背景“情境”拉长到了“几千年来”的时间甚至空间里,引导考生要将视野格局全“打开”,要从“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不同事物,甚至是省略号里未明示和列举的事物着眼,思考这些事物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的事实和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情理、事理或哲理,非常具有冲击力。要写好这道题,考生需要从点到线、由线连成面地思考“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这一在生活中常见,但又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道理,很有写作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2024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二是记叙文写作,该文题同样延续了北京卷高考写作记叙文近几年一贯的“材料+命题或话题”形式,较为稳定且贴近高三教学备考,体现了学、教、考的一致性。

   上海卷:认可度

   汪锋:

   上海卷的题目独具特色,从给予考生写作自由度的角度来讲,其宽度和可能达到的深度比较理想。上海卷的题目出发点常常是生活中的一个认知判断,命题者应该是故意没有指明“认可度”是谁的认可度。通常人们会首先考虑自己的认可度,这就是把评判的标准建立在自我感受上。但根据其他人的认可度来判断也非常常见。比如,上电商平台买东西要先看好评率,交朋友要先打听周围人的看法,去旅行前要看各种游记,等等,这就是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他人的感受上。如果能跳出这个日常思维的限制,可以考虑认可度的“度”是精确还是模糊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就能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天津卷:定义

   陈金华:

   天津卷作文题是典型的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比较稳定,考生不会因此而觉得陌生。材料的核心词是“定义”,材料第一句概括了一个社会的普通现象,指出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外界对自身的定义,这一高度概括的首句隐含了多组关系,考生在审读时需要加以关注。第二句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办”,分别从“被定义”和“自定义”两个角度或层面进行提示或引导,需要考生对“被定义”和“自定义”两者的关系与意义作更深入的辨析。写作时,考生可以侧重前者进行论证,思考“被定义”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也可以侧重后者,围绕“自定义”作因果探寻和条件分析,思考如何塑造自我、彰显风采。

   (记者 陈鹏)

(责编:李昉、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