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以火起来的校园文化“IP”丰富高校育人场域

2023年05月23日08:4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以火起来的校园文化“IP”丰富高校育人场域

将自己的声音永久保存在校史馆中,是种什么样的体验?202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一场有声主题征文比赛决赛现场,该校档案馆馆长姜晓云向同学们做出了“声入校史”的承诺。“选手们的声音,会为南师大120周年校庆留下一段独特的声音记忆。”

“执笔忆南师,声声寄吾情。”记者了解到,这场以校史文化为主题的有声征文活动在学校掀起“观校史、知校情、铸校魂”的热潮。致敬陶行知先生的《行知辞》,抒发爱校厚生之情的《随园歌中大楼忆往事》,重拾历史记忆、品读南师书卷的《开花、行路、沐文华》……选手们以声音、文字、画面展现校园之美,从南师精神、南师人物、南师建筑中表现学生之才,从家国情怀、责任感中彰显青年之志。

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青年的聚集地和时代新人的培育场,孕育着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由中国大学生在线组织发起,天津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参与撰写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报告(2022年)》日前发布。结合该报告结论,记者调查了解发现,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呈现出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契合、与“大思政课”建设交相辉映、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相辅相成的时代内涵。越来越多高校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主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载体和平台,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构成了新的育人场域。

1、打通一、二课堂,沉浸式文化舞台“入情又入理”

伴着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21级研究生贾慧丽还沉浸在剧中人的“戏份”里。“剧中,我扮演的是徐更光院士的妻子沈秀芳奶奶,在排演中我充分体会到她对徐老深厚的爱、崇拜、理解与包容,让徐老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研究中,可以说,军功章上也有属于妻子的一份荣耀。”

3月18日晚,学校师生创排的红色精品舞台剧《大道更光》在该校沉浸式演出空间首演。立足百年党史,从党史、国史与校史的交叉视野出发,该剧聚焦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炸药理论及应用技术专家徐更光院士生平事迹,“兵器三代人”勇攀科学高峰、忠于国防事业的精神品格刻印在学生们脑海里。

“徐老曾说,科研和论文的成果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合成间苯三酚到发明8701、海萨尔,从用技术改善兵工厂TNT炸药生产车间的条件,设身处地为工人们身体着想,到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徐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贾慧丽说。

“舞台剧用青年听得懂、记得住、受鼓舞的平实话语和生动故事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让红色基因、科学家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达到启智润心、由智化行的育人效果。”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京邮电大学在智慧树平台开设《红色校史专题课》,华东理工大学上演原创大师剧《更生》,大连艺术学院排演原创舞台思政剧《光荣·梦想》……通过打通一二课堂,促进良性互动,搭建文化舞台,近年来各高校开辟符合师生需求的多元文化实践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浸润。

“校园文化活动是反映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窗口。利用重大时间节点等契机,以舞台剧等为代表的各类文化实践类育人活动日益成为高校‘三全育人’的新平台。”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蓝晓霞分析,与课堂教学等传统教育方式不同,这些文化实践活动故事性艺术性高,影响力感染力强,能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生动鲜活的节目形式和传播形式吸引师生参与。

“下一步,应更加注重引导高校加强对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提炼,将大学精神、校训、校史等精神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找准文化传播同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创新手段讲好故事、打动人心,增强师生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蓝晓霞表示。

2、丰富视觉形象,新式校园文创“有形亦有神”

酷,帅气、有个性;格,大气、有格局。它阳光自信、朝气蓬勃,表达着对八方宾朋的欢迎,对美好未来的期许。2022年,不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的书柜上都多了一个小摆件——“酷格”。

据悉,“酷格”是以矿物晶体为创作原型,运用卡通的表现手法,通过拟人化设计,塑造出的一个手持地质锤的智能机器人形象。它通过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十足的科技感,展现出地大人坚毅笃定、昂扬向上、追求卓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限时发放的‘酷格’既是70周年校庆吉祥物,也是一件‘数字藏品’,具有稀缺性,又能永久保存,一经购买,便会生成唯一的个人拥有者身份识别信息,不可篡改。由此,用户可以实现从‘欣赏者’到‘版权所有者’的身份转变。同时可以此为基础,定制别具一格的服装、手机壳、抱枕等其他文创产品,极具个性化。”学校微信公众号这样解读。

高校视觉形象是展现高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亮丽名片,是凝聚着浓厚人文情怀的艺术表达,也是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近年来,不少高校竞相推出专属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品牌设计、字体标识上倾注心血、别具匠心。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以高铁、绿皮火车为原型设计制作官方微信吉祥物“交交”“通通”玩偶、挂饰、表情包等,深受师生校友喜爱。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耀”为主题设计推出2022年录取通知书,与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学校锻造的金刚石或蓝宝石,寓意学子经历大学时光的打磨后,将在人生道路上焕发出耀眼光彩。云南大学发布百年校庆专用中英文字体,并规定了“云大海水蓝”“云大校庆红”的标准色值及色系,精心设计校庆版壁挂指引、接站牌、桌旗、文件袋等实物周边,营造出师生同迎校庆的喜悦氛围。

许多高校紧密结合节假日、招生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文创设计衍生品,关注热度不断提升,如湖南大学中秋月饼礼盒,北京科技大学“贝壳青年”文创帽子、手套、围巾、卫衣,河南城建学院为2022届毕业生定制的学士帽戒指盒,等等,让学生顿觉“爱意满满”。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雷洪峰表示,当前,高校在深刻把握校园文化资源特色与内涵基础上,越来越重视通过设计、制作、发行的全链条式创新,融入用户视角和场景化思维,让校园文化“活”起来,不仅起到了“文化润心”的作用,也逐渐跳出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窘境。“对于高校而言,IP化开发作为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在拓展校园文创产品品类的同时,有助于塑造校园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学校美誉度的重要名片。”

“校园文创成功的IP化开发离不开好的设计、制作和发行。在设计方面,要选取具有本校历史文化、办学理念、学科优势等代表性的IP元素,深入挖掘特有的文化意象,进行艺术化提炼、概括,通过插画、动漫、微视频等形式进行创作。在制作方面,要从过去对浅层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开发,转向基于IP化视角挖掘深层的价值共鸣,提高产品的内涵与价值,使其既具备学校厚重、严肃的学术特征,又彰显年轻学子的青春活力。另外,在产品载体上不局限于传统的马克杯、T恤衫等,还可以设计制作数字媒体产品。在发行方面,应更充分利用传播矩阵平台,发挥协同营销作用。”雷洪峰分析。

3、联结线上线下,多元文化体验“润脑更润心”

“最近非常焦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追求GPA上,只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会产生‘负罪感’,该如何调整呢?”去年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士谔书院发起的互动交流平台“解茫盒”收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书院“王导”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为同学答疑释惑。

“‘解茫盒’是由士谔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发起的互动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机关行政干部、班主任、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党员等支部成员,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类疑惑,包括但不限于自身规划与发展、人际交往和事务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负责教师表示。

“除了去教室上课,一切都可以在社区解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秉持“把最好的资源给学生,用最好的条件建社区”这一理念,分类建成党团活动室、二十大精神社区讲堂、师生研讨室、“心灵氧吧”等19个社区活动室,学生深感在社区生活的舒适与便利。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高校已经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为党建引领、思政教育、智慧服务、平安校园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和学生成长平台。

一曲《关雎》拉开帷幕,古筝、二胡、笛子、鼓等传统乐器此起彼伏,器乐表演、歌舞精彩呈现,《青玉案·元夕》《别董大》《白头吟》你唱我吟,刺绣、对弈、花纸伞,展现欢乐春日游园……

校园景观也可以发挥育人价值。去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园,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在学校洗月湖—兰溪—慧泉景观带上演,表演者身着汉服,以情景再现的形式演绎经典,展示中华传统诗乐、器乐、舞蹈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近年来,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理念,着力推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活动场馆的美化升级,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以“金点子”“新思维”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凸显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育人载体,不仅在线下,还延伸到网络空间。近年来,各高校进一步加强“融媒体+育人”的实践探索,融媒体矩阵的育人成效进一步凸显。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培育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创作漫画、手绘、网络短剧、短视频来讲好年轻学子喜闻乐见的交大故事。华中科技大学反映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短视频《我和我的学校》、兰州大学讲述学子们励志校园故事的MV《兰大一分钟》、重庆大学用全新视角记录城市大众职业的纪实短片《黎明将至》,都体现出新技术、新应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

“当前,高校学生已经处于由数字化构成的生存图景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要坚持守正创新,线上构建网络话语权、线下依托一站式社区,推动虚拟教育场域和实体教育场域交叉,提升思政教育黏合能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王欢表示,高校既要夯实文化育人硬支撑,通过汇聚校园优势文化资源,塑造特色文化识别系统,丰富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塑心、育行、绘象、造境”的社区文化格局,又要优化文化育人软环境,把握高校青年认知和社交等行为模式新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故事,潜移默化、润脑润心。

“调研发现,高校校园文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其参与主体、类别、内容、价值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发展内涵愈发清晰,体现出时代特征凸显、空间载体延展、实践路径多元、网络传播矩阵式发展等发展态势。”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政网常务副主任张江艺认为,高校今后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主题引领、活动创新、资源整合、融合传播、人才培养,不断创新高校育人模式,打造良好育人生态,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赋能。

(记者 周世祥)

(责编:郝孟佳、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