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动
推动乡村振兴 巩固发展成果 首都高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田间地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学校优势以及项目资源优势,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开展实践,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科技小院”宣讲队 带着党课进农家
中国农业大学发挥特色项目优势,将首创的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小院”打造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重要阵地。积极组建“科技小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先锋队,引导师生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农村基层宣讲活动中,“科技小院”师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与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有机结合,发挥专业特长、强化科技支撑,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用老乡们听得懂的话,给老乡们能学会用的招”,宣讲队师生深入农村、对接农户,创新宣讲方式方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听党课、学技术、受教育”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科技小院”模式促进了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入融合,通过宣讲,不仅培养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田间地头,让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小院”学生向农户发放宣讲挂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发挥特色优势 科技赋能农村现代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各重点实验室的“排头兵”作用,以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立实训基地,开展科技培训,助力北京市密云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学校师生发挥专业特长,创新服务乡村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模式,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带领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农业智慧化、信息化建设,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学校还持续关注对口帮扶村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延庆区珍珠泉乡称沟湾村的交流联系,开展红色“1+1”活动,深入挖掘称沟湾村文化特色,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文化设计方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教育、科技、人才”力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赴称沟湾村开展红色“1+1”活动
北京农学院:打造乡村振兴“大平台” 争做服务“排头兵”
北京农学院积极建设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产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多方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大平台”,以平台聚才、容才、用才、成就人才。同时,学校还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和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依托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教师社会服务实践团、红色“1+1”共建实践团等,深入基层一线创新服务模式和帮扶机制。学校组织师生奔赴一线支农扶农,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新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学校团结和引领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争做服务乡村振兴“排头兵”。
北京农学院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航空小院”模式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坚持发挥职业教育特色优势,在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率先建立“航空小院”,通过周末短期、寒暑假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帮扶共建,“零距离、零负担、零基础”服务“三农”。“航空小院”师生充分利用专业所学,助力新农村建设,通过优化太阳能板自动追踪光源的风光互补系统,加快乡村发展绿色转型。结合学校无人机专业学科优势,对桃棚村红色教育基地(红谷)进行迭代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升级,并辅助村民直播带货,提升农村电商网络运营能力,提高农民信息化能力水平。此外,学校还与乡村共享职教资源,开放培训资源,推动数字支教,开展职业启蒙,以“送教进村”的形式为村民提供职业证书辅导培训。依托“航空小院”,师生在乡间地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四个一”工作法,并挖掘“红谷”文化,打造“五个一”特色品牌,激活“红色引擎”。师生党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三农之艰、感悟劳动精神,以“航空小院”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助力蜂农消费帮扶
本文内容整理自各大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素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