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学习贯彻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动

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科学家精神

李舒
2023年02月21日13:2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科学家精神

   【自立自强·大家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家精神入选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46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全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应与时事互文,加强全媒体传播,从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应当看到,当前相关部门和单位,在这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努力和尝试。例如,近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了“2022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这项活动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增强恪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规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实际上,由这七部委共同组建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在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还邀请了“国宝”科学家宣讲科学家精神。现在,当这项活动迈入第11个年头,要使全社会更广泛地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还需针对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实现“破圈”传播。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2022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首次采用了电视宣讲报告会的新模式,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讲啦》,让欧阳自远等多位院士专家走进荧屏,站到台前。通过将“科学家榜样”的生动故事传递给社会,让更多的青年、学术后备力量感受大家风范,激发他们为科研学术事业奋斗的志向,引导全社会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尊重人才,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应该与时事互文,要善于将科学家精神与社会现实结合,实现主流价值创新表达,从而将科学家精神与富有时代感的热点议题紧密结合,让传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思想直抵人心。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推出的特别节目,就借助公众对探月工程的关注,由欧阳自远院士回顾我国探月工程从一穷二白到自主领先的过程,有力展现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爱国情怀,极大激发了青年人为祖国奉献青春、投身科研的热情。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一片丹心向祖国的报国精神与笃志潜心、献身科研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底色,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所系。

   科学家融入科研事业的过程,是超越自我,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人民、时代成就“大我”的过程。这需要通过故事化的讲述,用细节来深描刻画,才能直抵人心。在特别节目中,我们看到满头银丝的欧阳自远院士,讲述了他从地质研究到探月研究的转型;精神矍铄的杜祥琬院士告诉青年人,他如何为了国家需要放弃天文专业,转去苏联学习原子核物理;小油菜里藏着家国情,傅廷栋院士也讲述了他为提高国家油菜产量所做出的学业选择。他们站在荧屏里,就是一种感召。听他们亲口讲述,甚至泪洒现场,这种真情实感胜过万千说教。老一辈科学家服务国家、无愧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震撼心灵。

   探究真理、发现新知是科研工作的使命,严谨求实、诚信为本是科研工作的品格。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要敏锐地捕捉到科学家在研究生涯中的特别经历,探究他们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野背后,创新求实的宝贵品格。这不仅能为青年学子锤炼品行、涵养品格提供参照,更能将科学品格、科学文化导入全社会,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助力。

   在观察、实验、求证、归纳等复杂的科研过程中,创新永远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如何将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外显给社会大众,我们也看到了有价值的尝试。科学家们不仅在荧幕上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也披露了他们遭遇曲折碰壁时的失落彷徨,展示了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失败了再来一次”的坚韧精神。正是有了这种不懈追求与严谨周密,才铸造了“光速冲浪”“高分卫星”“万发炮”等科学成就,书写了我国科技领域一段段佳话。也正是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作风和学风,支撑他们肩负起时代使命,更形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文化,引导青年一代踔厉奋发、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协同合作、薪火相传是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法宝。在科学研究这条艰辛道路上,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等极具现实性和思考力的青年之惑、青年之问,在《开讲啦》中,也在科学家与听讲的青年人之间的互动中得到了解答——从事激光等离子体及加速器物理研究的鲁巍、研发能够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舰炮“万发炮”的黄少保等,讲述了他们带领团队联合攻关、群策群力的事迹,回答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这个当下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些团队榜样生动地阐明了团队为个人成长提供平台与机遇、个人在团队中得到历练与激发的道理,帮助青年人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集体的智慧与活力。

   科学家与青年人之间代际对话的形式,也充分诠释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样不同年代科学家间的对话、科学家与青年受众的对话,打破了自上而下、灌输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授业与解惑并举,营造出平等、包容、开放、坦诚的“课堂”氛围。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当下,呼唤更多科学家出现在社会“大讲堂”上,以科学为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孜孜涵养优良学风,点燃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之灯、信念之光、科学之火种。

   (作者:李舒,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基地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

(责编:郝孟佳、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