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中小学>>北京市中小学>>学习宣传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动

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

服务重大活动 贡献首都力量

2022年11月14日15:30 | 来源:现代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丨服务重大活动 贡献首都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图片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服务保障

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从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到2022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首都师生用行动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将爱国情转化为奋斗行,在属于他们的青春舞台上,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贡献着首都教育的力量。

数说

首都9.6万余名师生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群众游行、庆祝晚会和志愿服务等任务,获得中央领导多次充分肯定,教育部通令嘉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首都3万余名师生直接参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4000余名师生组成合唱团和献词团,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

25所高校设立冬奥专项培养计划,68所高校攻关212项关键技术,2.33万名师生深度参与,1.4万名赛会志愿者全心服务。冬奥会开幕式上,学生演员占全体参演人数的90%,助力冰雪盛会惊艳世界。

展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中,首都教育系统组织了9.6万余名师生参与各项工作,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全方位、全天候、多领域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从群众游行到广场联欢,从阅兵、庆祝晚会到志愿服务工作,师生们用行动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教育部、北京市委签署嘉奖令,对参与国庆70周年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的全体师生予以通令嘉奖。“庆祝活动政治要求高、筹备周期长、训练任务重,参与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的全体师生战高温、斗骄阳、迎风雨,不畏艰苦,攻坚克难。”教育部签署的嘉奖令中这样写道。在庆祝活动中,广大师生并肩同行、戮力同心,在天安门前踏出了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精彩节拍,充分展现了首都师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生动表达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集中宣示了新时代青年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

青春的旋律,舞动的节奏……20万人参与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活动,如何科学“排兵布阵”成为关键技术。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在学校丁刚毅教授的带领下,承担了群众游行、联欢活动、电视转播、观礼人员坐席安排和集结疏散等5项仿真任务,团队共完成几十个版本的仿真系统开发,为国庆盛典装上“科技大脑”。

“当我们走上长安街,方阵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期待与激动都汇聚成了一遍又一遍的口号‘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这不是在跳独舞,哪怕有一个人稍有松懈都会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我们要体现的是民族大团结”……

首都教育系统宣讲团成员在讲述他们服务保障国庆活动背后的精彩瞬间和难忘故事时,仍饱含感情。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他们奔赴全国100余所高校,为各地10万多名师生送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从庆祝大会到文艺演出,从志愿服务到活动安保,从形象设计到模拟仿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首都教育系统3万余名师生直接参与到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中,将庆祝活动激发的热情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100年前,我们党成立的时候,您在现场;100年后,建党百年庆典,我在现场。您渴望看见到的场面,我替您看到了。”夏芸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志愿者,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团委书记,她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的曾外孙女。回忆起2019年7月1日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夏芸枫说,作为志愿者,午夜就需要在长安街值守,引导观众入场。“要一直站到清晨。”在负责的1500米的路段,夏芸枫走了一遍又一遍,虽然腿疼得每走一步都有些困难,但仍要坚持,因为她是带着曾外祖父的“眼睛”来到天安门广场的。

当稚嫩空灵的童声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缓缓唱起,亿万人在熟悉的旋律中,透过合唱者星星般明亮的眼睛,回望百年之路。2021年7月1日上午,3000名来自北京高校和中学的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在天安门广场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7首歌曲,拉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序曲。

这场令人心生澎湃的万人大合唱如何做到整齐划一的?天安门广场合唱与分指挥训练总指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刚用了6个字回答:“同呼吸共命运。”

高水准离不开背后高强度的训练。据介绍,封闭训练里,担任分指挥的学生每天进行12小时的严格训练。“听着节拍器不断地打拍子,每天要挥2万拍。不少同学的胳膊都已经练肿了、练粗了。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千人一面,一样的表情、一样的速度、一样的呼吸和气口,才能保证中心表演区3000人同时发声。

“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紧贴着祖国的心房;今天,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在广场献词团担任领诵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冯琳和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赵建铭都提到,能在七一当天紧贴着祖国的心房,代表青年在天安门广场为党献词、致以青春的礼赞,这是他们上过的最生动、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党史学习教育课。

贡献攻坚克难的科技力量

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行,让北京这座古老的东方之城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本届冬奥会,众多来自北京教育系统的师生参与服务,他们贡献了设计巧思、科技智慧,全力保障与服务冰雪盛会。

“科技冬奥”见证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其中自然少不了来自教育系统的力量,25所高校设立冬奥专项培养计划,68所高校攻关212项关键技术,2.33万名师生深度参与,1.4万名赛会志愿者全心服务。

在极寒的条件下,如何温暖观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曹彬团队专门开发了极寒环境下的“热保障”,研发出了“温暖装备”——智能加热服和加热坐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热、锁热。

以往冬奥会跳台场馆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提供不了很好的观光体验。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团队沿用了城市设计中常用到的“2.5小时慢行体验”原则。在场馆群之间,附加做了步行桥“冰玉环”,西半环总长1.7公里,距地面高7米,便于观众往返于场馆间,形成一个慢行体验。

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队共收获了15块奖牌,其中包括9金4银2铜。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运动员的付出,但科技的助力,让竞技体育训练决胜于毫厘之间。有哪些方式可以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呢?哪里转弯、哪里变换姿势是最为恰当和合适的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柯鹏团队研发出了一套训练神器。

据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柯鹏带领着团队,从2019年开始,充分借鉴航空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服装、装备、动作、冰面摩擦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研究。对于运动员什么时候加速、怎样转弯、如何减少阻力、滑行路线选择、体能分配和配速优化方面,都引入航空航天科技,特别是找到了适合中国运动员的最佳滑行线路,借助科技让训练更科学。

(责编:郝孟佳、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