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惠及师生家长
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学生们正在课堂上讨论问题。付磊 摄
关键词:综合改革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启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行动,以动棋盘的气魄重新配置教育资源、铁腕治理“择校热”、强力校正中高考“指挥棒”,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以增强百姓教育获得感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让更多百姓切切实实满足“上好学”的愿望。
数说
2016年北京中招新增校额到校招生方式,将全市优质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一般公办初中校,原则上每所优质高中校额到校计划不减少。
北京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52%,学区覆盖率达到90%,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019年11月,北京宣布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后,共93人入选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校长人选公示名单”。
2022年,北京市继续实施“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计划招生3258人。“1﹢3”培养试验始于2016年,是指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学习。
优化布局 一批批新建校投入使用
2022年9月,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随着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分校、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等一批学校开学迎新,海淀北部地区新添8640个中小学学位、6330个学前学位;同样,在北京东部,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投入使用……新学年伊始,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平谷等多区传来新学校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的好消息。根据规划,今年全市将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各区新建校投入使用,为老百姓入学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会,也体现了区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实施教改组合拳,提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增加新学位,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盘点过去10年来的教育发展过程,每当媒体公布新学校建设情况,都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新建校也因硬件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办学思想先进而成为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化为甘霖,滋润每一株嫩芽,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促公平助发展 中高考改革持续推进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点,考生之间互相加油鼓劲。付磊 摄
中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教育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推进中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校额到校”“市级统筹”“1﹢3”培养等方式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引领教育教学上发挥了良好作用。
2016年,北京市教委正式向社会发布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语听力口语实行一年两考、高中校名额分配、中考科目可选……一系列“深综改”强力措施推出,堪称近年来北京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
北京市此次出台的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是强调教育公平。在中考改革方案中,北京确认将把全市优质高中5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普通初中、专门面向普通初中推出“1﹢3”培养模式改革等。鼓励优质高中在普通初中招收优秀学生,无须参加中考,开展贯通培养。
其次,此次改革方案凸显了“把学生放在教育最中央”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例如,在2018年开始实施的新中考方案中,除语数英外,学生可在体育外的五门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考试。不仅考试科目可选择,所选考的科目赋分也采取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从2020年起,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成绩和考生选考的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同样赋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再次,此次改革方案鼓励导向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校多元发展。方案明确今后的中考将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较以往相比,北京中考考得更宽泛了。专家认为,“考宽”将倒逼教师教学的改革,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需求,去激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公式公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北京正式把中考体育分数提高到70分。有专家指出,体育改革看似是增加分数和考试次数,但是应试和分数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契机,撬动改变应试教育的形象,切实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
满足“上好学” 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成亮点
在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学生们在物理课上做实验。付磊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教育系统以一系列办学方式的改革满足更多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以集团化办学方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
2011年,北京小学在西城区教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公办学校组建的教育集团,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有益探索。北京小学提出集团化办学要体现“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的宗旨,在随后的10年间,在北京西城、房山、大兴、通州、丰台的分校广泛传播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与办学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众多片内学生的“回流”,极大抑制了择校热的持续升温。
集团化办学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北京市已深入推进多年并取得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80多个,覆盖学校近千所,带动了一批普通校、薄弱校和乡村学校办学质量迅速提升。
为最大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矩阵效应,北京致力于推进建立穿越学校边界、区域边界、系统边界、学段边界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现有优质中小学资源、教科研部门、在京高校、民办教育机构等分属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改革发展。内部挖潜和外部引入双管齐下,在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上下功夫,横向上实现资源的联通拓展,纵向上实现人才培养链条的有机衔接。
2018年1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为北京的学区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依据两个指导意见,未来集团和学区要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市、区两级布局规划,形成更加精细的中小学纵横布局规划,从而实现基础教育全域性优质均衡布局。同时,学区制将统筹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治理,服务学校发展,打通教育资源微循环,优化教育资源效益。集团化将建立集团学校共治和自治的组织运行机制,促进集团内学校共同发展。
“放管服”改革 激活中小学办学活力
教育领域的“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等九部门对外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坚持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保障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促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份文件事关北京每所公办中小学,文件所提及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等都是备受关注的大事。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指出,首都教育的特殊重要性、敏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新时代首都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而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持续构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刘宇辉指出,近年来,首都教育系统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治理的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学校进一步依法自主办学,初步建立了依法依规的教育督导评价制度。下一步要抓住依法治教、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价这三个方面的重点,在教育治理的关键环节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新时代对教育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单打独斗的单一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构建首都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过程中,只有把握好市和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和网络、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形成统筹协调、和谐共治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