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中小学>>北京市中小学>>学习宣传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动

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

高校智力支撑 服务首都发展

2022年11月14日15:20 | 来源:现代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丨高校智力支撑 服务首都发展

2022年2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牵头的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 北京大学供图

关键词:服务首都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是首都高校的“天然属性”和必要责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今后五年首都工作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未来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蔡奇书记指出,教育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北京高校要抓住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把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助力实现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发展、首都的高质量发展、首都的新发展。

数说

北京市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有7家单位由高校主管主办。

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0余项。

北京地区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的22%,占全市获奖数的49.3%。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北京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7年,教育为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首都发展战略

2022年7月,《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发布。这已经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连续第11年发布“京津冀蓝皮书”,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直致力于科研基地和平台的搭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契合度稳步提升。

智库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其中,高校智库是智库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北京市成立了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其中主管主办单位为高校的有7家。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7家单位成为第一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研究领域涵盖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研究、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研究、特大城市建设与治理等。

各高校增强服务首都发展意识,依托首都高端智库平台,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首善标准对标对表,努力实现高校发展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协同共生,为维护首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献计出力。

成立高精尖创新中心 服务首都科技创新

2020年9月,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曹海鹏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北京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五年奋斗目标。

首都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营、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地区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的22%,占全市获奖数的49.3%。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0余项。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2年2月19日,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京揭牌成立。该中心是继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之后,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的第二个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将聚焦相关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区。中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牵头,协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共同建设,是北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集成电路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于2015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在京高校获得“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铜牌,这标志着“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正式启动。研究范围涵盖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未来芯片技术、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智能机器人与系统、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截至2017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认定22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未来几年,市教委将依托北京高校,重点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营养健康、碳达峰与碳中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统筹布局建设10个左右高精尖中心,支撑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服务首都人才培养

近年来,北京市重视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北京市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7年,教育为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北京市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支持一批应用学科建设,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同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学科重组整合、交叉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快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

通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打造一批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本科教材,支持一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推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持续推进“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广泛开办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北京学院”“卓越联盟”建设。鼓励在京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各高校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对接国家及北京重大需求,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创新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教材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水平。鼓励培养单位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世界高新科技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不仅如此,北京市教育两委还特别关注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瞄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复合型优秀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深化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密切联动,学科专业提前布局、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首都各高校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首都各高校将更加紧密地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教育力量。

(责编:郝孟佳、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