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
聚焦培根铸魂 上好“大思政课”
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个教育基地在北大红楼揭牌。
关键词:思政育人
市委书记走上思政课讲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问题导向,彰显北京特色,统筹全市优质资源形成思政课建设合力,聚焦课堂实效和学生实际获得,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形成了系列“北京经验”。
数说
以首善标准打造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目前已研发六大课程资源平台,汇聚各类资源300余万条,有服务京津冀5000多名、全国10万多名专兼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
2022年1月,北京评出51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513个。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首都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珐琅厂等22家单位入选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公布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生活小切口 讲出思政大格局
“扶贫中的户户通电是一项大工程,我国贫困山区地广人稀,甚至有十几根电线杆为1户供电的情况,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杨迪之讲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部分内容后,给学生们出的一道思考题。杨迪之将课堂知识与脱贫攻坚案例相结合,娓娓道来为什么“值得”。
讲好小故事,诠释大主题,这样的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在北京市大中小学的课堂上,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课具有亲和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越来越多。
中小学生在位于北大红楼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参观。
2021年4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市高校全部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思政课程在全部学科专业“开花”。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推动下,全市思政课改革注重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导向,不断探索新路径、创出新模式,课堂内容越来越“新”,教学方式越来越“活”。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VR仿真虚拟教学体验室”,研制了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等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脱贫工作,体会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传媒大学探索“双师型”思政课改革,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课堂、专业课教师配合讲思政,让学生感到思政课就在身边,而且还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
2015年10月,北京市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收集资料、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帮助高校解决思政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问题,另一方面还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检索、资源共建共享、在线备课等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实施了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等制度,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从“背对背”变成了“面对面”。
近年来,北京市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市委常委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思政课建设,将其作为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带头上讲台,20多位市领导走进各类学校调研思政课建设。目前,北京市已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借鉴性的课程思政“标杆课”。
开门办思政 理论在实践中“活起来”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除了守好课堂主阵地,北京市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开门办思政,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
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在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发掘思政元素,打造实践型“大思政课”,让广大师生在参与重大活动中接受政治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条战线上,首都师生立足实践构筑了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用好“千人百村”等社会实践机会、走出校园建设“思政大课堂”、用好“科技小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等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大思政课”经验。
开门办思政,是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理念。从2020年9月19日,首个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在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落地至今,北京市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已达22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思政课教师还走进市国资委、冬奥组委、市人大、市政协等单位现场备课、观摩学习。市教委还联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打造“剧院里的思政课”“电影中的党史课”等特色课程,将首都“四个中心”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资源,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思政课日益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践”“中关村自主创新实践”等11个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进入思政课堂,思政课本上的文字“活起来”了。
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突出各学段特色和不同学段的有序衔接。为了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2021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学校思政课改革进入新阶段。
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进会上,人大附中教师张帅在上展示课。
提升育人水平 强师资有了“北京经验”
2021年国庆假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丽莎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她开讲的航空航天思政课,引起强烈反响。思政课教师能够成为立德树人大舞台上的主角,靠的是一套从教师队伍建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组合拳”。
2018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印发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配备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推动各高校多种方式加紧配备思政课专职教师,在“引一批”“转一批”“聘一批”“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指导下,近几年北京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增长近40%。
2019年,北京又确定了2020年按照1:350的比例配备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目标。在人员编制、进京指标等方面为各高校提供支持保障,同时要求市属高校在2020年6月30日前、中央高校在2020年12月31日前,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
2020年10月23日,北京市又发布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档案》,正式建立思政课教学“一师一档”和个性化诊断制度。档案包含“教学诊断”“成长足迹”“教学感悟”等内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通过定期组织校领导、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员、学生代表对课程进行质量监测,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为了培养思政课教师“后起之秀”,北京启动思政课师资储备计划,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指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同时,北京市还不断完善自2016年就设立的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新生奖学金、学术奖学金评审机制,逐步扩大评审覆盖面。
先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骨干教师进名校研修、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引一批、聘一批、转一批、备一批,推动高校动态配齐思政课教师……而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北京经验”正在全国推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