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数说首都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 开创教育新局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学生用唱红歌的方式喜迎党的二十大。
关键词:立德树人
“论生逢其时”,是202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的写作题目。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年头。这一年,考生经历了疫情的考验;感受到抗疫斗争中的国家凝聚力……作文题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的时代与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的辩证关系,是高考试卷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的新格局。
数说
2008年,北京率先推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至今已涵盖市区两级100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实现了德育引导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
2014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实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1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1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10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100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100本优秀图书。
2018年,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德育研究的一级学会——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截止目前,已授予101家学校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研究基地校”。
加强顶层设计 将学校德育“统”起来
2022年国庆前夕,东城区培新小学四年级少先队员姜雨乔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和同学们一起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学生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感怀先烈、了解历史、展望未来,汲取砥砺奋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广大队员爱党、爱国的情怀。
近年来,北京加强顶层设计,推出一系列市级统筹德育项目,支持引导各区挖掘德育资源、构建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品牌,推动一个覆盖大中小学段的区域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形成。
早在2008年,北京就采取市级统筹、区县跟进的方式,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至今,市区两级千余家社会资源单位成为全市百万中小学生在校园外体验国情、发展能力的教室。
2014年10月,北京在全国首批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提出中小学必须有10%以上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的硬性要求,并在中考物理和化学考试中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查的比重。
同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实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2018年,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德育研究的一级学会——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加强对一体化德育的研究。北京还出台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这个作为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份关于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文件,明确了一体化德育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推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强化实践体验 让德育工作“实”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资源单位的对口衔接,最大的价值在于德育引导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但是,社会资源真正转变为教育资源,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单位协同努力。为此,北京市教委委托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派出教研员与资源单位一家一家地拟定学习计划书。根据不同社会单位的资源条件,结合中小学教学大纲,制定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建议。北京植物园的学习计划书,就是根据植物园生物资源富集的特点,建议学校在园内开展生物和环境教育。计划书明确了课程理想的时间和参加学生人数,并列出了中小学教材中可以结合的知识点和课堂教学设计。
东城区学生走进校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寻访”活动。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内外统筹,着力在资源建设上下功夫。据了解,本市统筹校内、校外德育资源,加强一体化建设,创建500多所文化建设示范校,文明校园建设全覆盖,打造环境优美、积极向上、适宜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加强实践育人,用好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大红楼等红色资源,以“四个一”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北京注重形成品牌引领,着力在主题教育上下功夫。统筹设计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每年围绕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19年,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三同四起来”主题教育模式。2020年、2021年分别开展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各项活动,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大中小学生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同心同路。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主题,举办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等活动。
纵横两个维度 让德育体系“立”起来
今年教师节前夕,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12位教师作为北京教师群体的代表,登上全市展示交流的舞台。这是北京市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不同学段的教师同台讲述,分享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故事。
北京市举办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研究上下功夫,构建“一体化”德育新体系。北京积极在大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将学校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2018年,北京市率先成立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着力通过研究机制的建立助力解决大中小幼德育割裂问题和碎片化问题,为推动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同时,北京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本市加强统筹谋划,出台《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通过召开现场会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全市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工作机制,并组织教学督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深入高校和中小学交叉听课1000余节,试点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形成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并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除了大中小幼的纵向衔接之外,北京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据了解,北京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系。推进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在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建立试点,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联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新机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