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教育公益慈善之路
教育历来是公益慈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其中教育公益慈善尤为突出,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益慈善的供给侧改进,在法治建设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基金会为主体、各类公益项目为载体的制度性资源投入加大。近五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基金会中有七成活跃在教育领域,新增公益项目的一半以上是教育公益项目。另一方面是公益慈善的需求侧变化,随着各级教育财政的改善,公益慈善越来越转向直接面向受益者提供资助,受益面和受益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十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生接受助学资助额累计逾2万亿元,年受助人次1.5亿,形成投入上以政府为主、慈善为辅,方式上以无偿为主、有偿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助学体系。
进入新时代,教育公益应在两方面深耕:一是深耕公益慈善的供给侧,拓展、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公益捐赠—受托机制,增强基金会的能力专有性、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教育公益的制度性资源供给稳步扩大;二是深耕公益慈善的需求侧,深入探访需要资助的乡村与学校,探索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发现和拓展新的受助者,完善助学公益的资助—受益机制,在提供必要公益资助的同时,激发受益者的内在动力,探索建立从“助学”到“助心”、从“学以脱贫致富”到“学以达仁致道”的公益转化机制,让财富的第三次分配通过教育公益慈善的行动者,真正落实到受益者通过受教育提升其生命价值的“务民之义”上来。
十年前,从赵家和教授到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爱心和奉献精神得以传承。今天,此类基金会在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基础上,要着重处理好如下六对关系,相应地建立六种机制:一要处理好基金会与受益人的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资助—受益机制;二要处理好基金会与捐赠人的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捐赠—受托机制;三要处理好基金会与捐赠财产的关系,建立透明高效的财产运作保值增值机制;四要处理好基金会理事会与各执行团队间的关系,探索建立多元民主治理结构与高效专业运营体制之间密切配合的机制;五要处理好捐赠、运作与受益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慈善捐赠、市场化运作与公益资助三者间既协调配合又有序区隔的机制;六要处理好公益存量与公益增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以留本用息为核心的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机制。
公益之道,重在深耕笃行,明在正心诚意,远在迭代升维。兴华探索的公益之道,展现的正是新时代教育公益慈善发展的基本道理。公益乃人间大道,唯其仁重德明道远,才能越走越宽广,走的人也才能越来越多,公益的每位当事人才能在公益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也才能一步步实现。
(作者:王名,系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