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院士制度改革又迈出关键一步。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以完善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领军力量,在科技攻关、战略咨询和弘扬优良学风中引领示范,作出突出贡献,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其初衷是要凝聚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院士制度不断完善。
中国科学院完善院士增选机制,严格院士标准,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院士队伍结构;严肃增选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中国工程院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已经在广大院士、候选人和机关干部中深入人心,成为端正增选风气的制度保障。
但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学科、区域结构不均衡,院士增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院士称号依然承载较多非学术性因素影响,极个别院士的不端行为,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强调,要从院士选拔、引导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方向早已明确,改革攻坚的号角吹响,各方须增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以更大魄力、更多智慧从细处着手,动真格、出真招、见实效。
我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能够切实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助推剂,让科技报国的精神薪火相传,让学术荣誉的丰碑屹立不倒,期待院士群体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