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难忘的高考岁月
6月7日,全国1193万考生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从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开始至今,高考已走过几十年的岁月,但它仍然是不同时代人们的青春记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特殊”的高考年份,成为了人们难以磨灭的记忆。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拉开序幕,全国共有约7万人走进了考场,高考制度就此确立。
1952年的高考考生,需要进行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语、英语)全部8个科目的考试。当年高考被录取也是一件相当“光耀门楣”的事情,因为录取名单全部会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号外”上。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还需要在报纸上找。在报纸上刊登录取者姓名的做法,一方面是方便考生查询。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登科”“发榜”传统的延续,昭告天下以示公平。
1952年高考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从此开启了中国高考时代。
1977年:唯一的冬季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这样一来,1977年高考也成了我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恢复高考,给数千万的中国青年以希望。很多人把以前没扔掉的课本翻出来,新华书店刚到的书很快就被人排队买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千家万户,到处都有人在议考题、温功课,出现了许许多多父子同桌做题、师生一起复习、兄弟互帮互学的动人景象。
这一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高考,高考报名人数多达1000万,而且考生年龄相差悬殊,小到十几岁、大到四五十岁。
2003年:高考从7月提前到6月
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高考,除去1983年,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固定为7月7日—9日。实施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从2003年开始提前到6月。
其实早在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8日和9日。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都有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教育部对此进行了10多年的论证,曾请中国气象局协助提供了5年内特定时段全国各省(区、市)气温、降水、洪涝灾害、台风的分布及对比情况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讨论通过了《关于高考时间调整方案》,将高考提前到6月。
2008年:高考第一次延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边是紧急的灾后重建工作,一边是保障幸存者的高考求学之路。
最后,四川和甘肃两省,经过教育部同意后,决定成都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等6个重灾区中受灾严重的40个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改在7月3日至5日进行。其他地区高考时间不变。这一次延期,涉及12万余名考生。这也是一次特殊的延期。因为灾区还不时有余震发生,大部分延期的考生,都是在活动板房里参加考试的。活动板房设置在空旷的运动场,地势平坦,可以随时进行避险。(记者 陈 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