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生与抑郁抗争两年:"父母的陪伴给我最大支持"【2】

2019年08月02日14:17 | 来源:长沙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学生与抑郁抗争两年:"父母的陪伴给我最大支持"

  B 典型案例

  大学生两年时间走出抑郁 父母陪伴给了她最大支持

  相比于小恒和甜甜,今年19岁的大学生小禾是幸运的。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已走出重度抑郁、重返校园的小禾分享了她与抑郁抗争两年的经历。

  两年半以前,小禾从怀化到长沙读大学,因环境适应、学习压力等问题,经常情绪低落、敏感多疑,后来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休学回家调整。

  回家后整整一个星期,小禾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外界一切联系,也没跟父母说一句话。直到一天下楼喝水时碰到父亲,父亲哭着问,“孩子你怎么了,你叫我一声爸爸”,她突然被父母的爱触动,缓缓喊出一声“爸爸”。

  自此,要努力走出抑郁的决心深植小禾心里。坚持跑步、听音乐、看书、与父母旅行……不久,小禾情况好转,重返校园。在继续与抑郁抗争的时间里,她一面听从医嘱坚持服药,一面督促自己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让自己充实、开心起来”。

  “最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陪伴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小禾说,爸妈从来没放弃她,即使在她复发时,也从没对她失去过信心。

  专家解析

  “父母在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马静建议,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患者面临复发的可能。父母要有信心、有耐心,督促孩子听从医嘱坚持科学的治疗方法,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 分析

  需重视导致青少年极端行为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自杀主要集中在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冲动行为等心理疾病人群。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青少年中,49%-64%患有抑郁症。”马静认为,需重视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环境因素。现代人的压力大、节奏快,导致一些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青少年存在着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心理抗击打能力弱等特点,他们一旦受到父母关系不和谐、暴力、生活变迁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的会导致自责自罪、自残自杀。在学校里,如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接纳度和认同度不高,学习竞争的压力大,甚至遇到校园霸凌,或个别教师心理卫生意识淡漠给学生造成身心创伤,也易导致自残自杀的发生。

  D 提醒

  心理支持、救助手段可让青少年自杀得到有效避免

  当青少年在生命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完备,家人、学校和周围人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心理救助,就能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自杀就能得到有效避免。

  马静提醒,如果青少年出现以下表现或特征,就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表达了自杀意愿;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性事件;

  3.近期有过自残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

  4.发生了人格改变,变得易怒、悲观、抑郁、内向、孤僻等,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

  5.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

  发现孩子有自杀倾向,家长该怎么办?马静建议:

  1.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自杀”。出于避讳或害怕,我们不喜欢和孩子谈论死亡,然而,研究表明,用关心且平静的态度,直白地和孩子谈论“自杀”,可以减少其孤独感,从而防止自杀。

  2.和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青少年自杀和成人自杀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很多青少年会由于冲动,一时钻牛角尖导致自杀。这时候,家长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并提供一些实质建议,比如怎么处理分手、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等。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聊“未来”,引导他们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境。

  3.让孩子动起来。陪他们去打球、爬山、跑步、旅行,可以帮他们缓解抑郁。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一段时间,孩子没有明显改变,应尽快联系心理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罗婷 石荣 周晓璇)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