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西安工程大学:拟招生4150名 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019年06月24日11:30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一、请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始于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京工业大学纺织系、西北联大纺织系和西安交大纺织系等发展阶段。2015年电影《古路坝灯火》详实记录了西北联大在陕西汉中古路坝这段艰难的办学岁月,这段艰难历程孕育了学校传承至今的“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不断前行。

1978年独立建校,是原国家纺织工业部三大直属院校之一,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经理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教、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首批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等,被业界誉为中国十大著名时尚学府,是工程师的基地和设计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15个教学单位,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0个,64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0000余人。

二、请介绍一下西安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有什么优势?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一)宽口径、多元化

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提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深造学习、出国进修、创业就业等不同发展目标,构建“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相继推出卓越计划培养、大类分流培养、本硕贯通培养、“1+2+1”模式中外联合培养、主辅修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

(二)强实践、重创新

按照“深化融合意识、突出能力培养、推进协同育人”的思路,探索独具特色的“一强化三突出五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能力导向”的实践育人理念,突出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搭建学科产业融合、艺工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维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使学校的实践教学紧跟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艺工结合

学校始终秉承“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占比三分之一),将“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融入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在工程教育中不断增加艺术的元素,使艺术教育成为工程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学校“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卓越工程师的基地和卓越设计师的摇篮。

(四)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学校设立学生出国(境)交流奖学金,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学生参加各类访学和研修;同时,积极推进“外专引智”项目,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和访问1000余人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基础课等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五)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校为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一是转专业:制定了《西安工程大学本(专)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根据学分绩点的排名先后,学生可享有在全校范围内或本学院范围内申请转入同一招生科类专业的选择机会;二是大类分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学生可在二年级在大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三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校部分专业学生可以在三年级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四是创业休学:支持学生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三、听说西安工程大学拥有一位本校培养出来的院士,能不能介绍一下西安工程大学的师资情况?

姚穆院士是我校自己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材料专家、教育家、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姚穆院士设计的新一代系列军服面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非典期间,他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特种医用防护服,保护了医疗卫生人员的生命安全,为阻击非典病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汇聚学术领军人物,稳定和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引进和培育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师骨干等多项举措,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学校拥有了一批以姚穆院士为代表的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1000多人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他们活跃在学生课堂、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责编:王子文(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