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如何滋养学生的情操和心灵(教育眼)

——中央财经大学开展美育及其他人文素养教育的启示

主持人:董洪亮(本报记者)  对话人:  刘树勇(又名“老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王 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刘高锋、刘 旭 、夏鸣阳(中央财经大学学生)
2016年12月15日04: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凸显某学科领域优势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性训练,美育及其他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较为缺乏。走出校门的学生既需要掌握某领域的技能,又需要比较厚实的人文基础,“术”“道”兼备、素养全面的学生会有较好的情操和心性,这对其工作和生活都能增加阳光和正能量。作为以财政金融著名的中央财经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美育及其他人文素养教育。记者近日就此专门到该校,采访了一些相关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做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辅相成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培养艺术人才

  记者:什么因缘促使你们在学校开展美育及其他人文素养教育?并且还开办艺术类专业?

  王强:我是198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刘树勇是1983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来这里任教的,我们当时感觉与自己读书的学校相比,这里文化氛围不足。“能写会算,没文化”——社会上对财经类学生还有这种说法。于是,我们试着给学生们开设一些文史、艺术类的讲座,结果大受他们欢迎,容纳近300人的教室中听讲座的学生满满当当,甚至窗台上坐的都是学生,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说明学生们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1995年,我们在学校支持下,创办了中文系。那时的想法就是,懂得经济的毕业生有了文史功底,可能到政府机关或者企业工作,更容易立足。进入新世纪,我们成立了文化与传媒学院,我曾经担任院长多年,与同仁们先后设置艺术设计、书法、新闻、广告、文化产业等专业。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也同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二者相辅相成。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滋养学生宽厚、平等、自由等意识。

  刘树勇(老树):人们常常以“财会人”“新闻人”等等称呼从事专门职业者,其实,学习某一学科,成为“某种人”,有一定的机遇成分和偶然性,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是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某种人”。大学生对成为完整性的人有强烈需求。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类学科,对学生们的熏陶是非技术性的,关乎他们的头脑。说点好玩的事儿:我刚来这里教书时,还帮助男学生改过情书;那时,有些女学生尽管很漂亮,但是不会打扮,太“土”。现在不一样了,学生们的气息、气质都提升了,穿衣、背包都挺美的,应该说这与接受美育及其他人文素养教育有一定关系。

  学术介入

  不被功利牵着鼻子走,培养学生厚实功底

  记者:在美育等人文素养教育中,怎样通过学术介入来培养学生们厚实的优秀文化功底?进而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王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顾去挣钱,所以,应尽量引导他们开阔自己的胸襟,懂得道德底线。我们注重将学术介入教学中,比如,书法专业不强调培养书法家、画家,而是要求他们懂得这些艺术,我们更多的是进行学术涵养。这样,就能够给学生较宽松的成长自由度。当下,艺术品经营、鉴藏的市场比较混乱,江湖气太重,艺术批评和创作探索都不够。我们引导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充盈的人文关怀、独立的创意品质、优秀的操作技能,力图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传递正能量。

  刘树勇(老树):在我国首先倡导“美育”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可以帮助人们 “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美育即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其实,美育等人文滋养,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自我修养。经过我们几十年的坚持,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化氛围差距在缩小。

  刘高锋、刘旭、夏鸣阳:我们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许多公共课或者选修课,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比如,“大众文化解析”“流行文化研究”“艺术通览”“影视评析”等通俗性课程,还有“《老子》选读”“《史记》选读”等文史类课程。教学方法上,老师经常带着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我们的学习处于轻松状态,而且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老师们还将许多有趣的材料带到课堂,比如“摄影基础”课,老师会拓展开来,讲一些著名摄影师的故事。

  “无用之学”

  引导学生去俗去躁,懂得生活

  记者:在美育等人文素养教育中,怎样更好地滋养学生们的心性、温润其心灵、启迪其心智?

  王强:我们尽力教学生去俗去躁,去掉那些江湖气的东西,懂得自律。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不仅仅考虑学生学习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还会考虑他们的生活状态。

  刘树勇(老树):这些人文素养方面的学科,被戏称为“无用之学”,其实,它们很有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能说这没用吗?比如,现在有些人饮茶、讲究茶文化,还有些刻意、矫情,不自然,当然这需要个过程,慢慢地状态就好了。学一门手艺可以端得一个“饭碗”,但是,人的生活状态中多数不是工作,无聊的时候怎样自处?遇到挫折时以什么心态应对?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等等,这些不能靠技术、靠手艺来解决,而是要靠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寻求答案。

  人的整体素养支撑非常重要,某一方面取得成绩或者成就,常常是整体素质在局部的“显”,即体现。记得王强老师带我去拜见他的老师启功先生,我们聊天时,启先生笑呵呵地说“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被称为书法家了!” 启先生传统文化知识渊博,是个学问大家。现在我的“老树画画”受到一些人的认可甚至喜欢,也被一些人当成画家,其实,画画对我而言只是自娱自乐。我曾经花6年时间搞电影批评,研究书法,还写过建筑史方面的书。当然,上世纪80年代,我也曾经向一些著名画家问学。我与同仁们一起,在学校为学生们举办过30多场艺术方面的展览,通过展览引来许多艺术名家进校园,这是对校外资源的利用。

  记者:中外教育史表明,重视美育和其他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富有活力、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也会具有更加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拥有更健康的人格和较高远的人生境界。愿中央财经大学做得更好,也盼望其他高校在滋养学生的情操和心灵方面,都能有独特的探索。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