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大附原副校长肖远骑:美国学校只是表面轻松

2016年11月29日09:1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大附原副校长肖远骑:美国学校只是表面轻松

    他说:“教育智慧的形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来自于后天的训练。”

于是,静坐在午后洒满阳光的室内,他都会去思考教育命题。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一句话,他都会联想到背后的隐喻。他就是曾任“亚洲第一校”——人大附中副校长的肖远骑。现任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当他站在“教育是很美丽”的视角去观察国际教育,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教育智慧?

作者简介:肖远骑 人大附原副校长,现任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

中美孩子的一问,隐喻的是人生走向

数年前曾读过一则短文,说中国孩子画完画,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

“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

“教”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而且不规定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这样,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孩子画的画也完全是一种“创作”。

正因如此,美国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

又例如,美国五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就与中国同龄孩子不同。中国是一个班级几十人做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题目,而美国则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他们称之为找课题(project)。

在中国,“找课题”往往只有对在读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写作、自我创作、我写我思,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

因此,在美国小学教室里,你会看到学生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有的提着一个有小白兔的笼子,而有的拿着小鱼缸。不用奇怪,因为也许他们正在做与之相关的课题。

由此说来,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美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竭力弥补

中国教师常常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在美国,教师经常说的也有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美国教师认为,教育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那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为此,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美国教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孜孜以求。

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

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历史科最难,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

那么,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

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不是数理化,不是英语,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而是理解美国历史。

例如,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

在论文里,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想法写进去,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孩子能说不难吗?

可见,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

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那就错了。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

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延伸阅读——人大附中肖远骑:教育应该是很美丽的(深度好文)

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室内,品一杯香茗,合着春天的气息,坐在阳台上,眺望着哈德逊游轮,头脑中涌现出孔子论语中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我经常思考的一个教育命题:教育应该是很美丽的!

是的,教育应该是很美丽的!可当下我们的教育何谈美丽?前天看电视,看到有所幼儿园让孩子吃“病毒灵”,看到一位女子讲自己的孩子上学后的变化: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河南籍女子,春节回老家看她5岁的女儿的一件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两年前,她女儿3岁,该上幼儿园啦,她母亲极力动员她,把女儿送回国内,说老家旁边有很好的幼儿园。如今孩子上中班了,又值春节,她回老家看看。踏进家门,看到女儿长高了,很是高兴。

中午吃饭,她和孩子老姨正聊得兴致勃勃。只听得一声响,女儿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大叫一声,“吃饭不许说话”。这位母亲的心头一沉,女儿变了?再接着,看到女儿三下五除二,不到五分钟,狼吞虎咽地把饭吃完了,这位母亲心头又是一沉!女儿变化太大了,两年前的文静的女儿哪里去了?

晚上,她把孩子搂在怀里,悄悄地问女儿:中午吃饭为什么打断母亲和老姨说话?你吃饭为什么那么急?女儿说:“在幼儿园里,老师说了,吃饭说话就不是好孩子,谁吃得快,谁就是好幼儿,就能得大红花。”听完孩子的话,这位母亲执意地要把孩子带回日本,因为她要培养孩子做一位淑女,做一个具有东方女性独有的知识女性。她需要一个能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坏境。

看完这些报道,我心里也很沉重,我想说:我们的老师,你懂得教育是很美丽的吗?你懂得如何创设教育美好的生态坏境吗?你不能把美丽的教育玷污啦!

北宋大儒有言: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体现了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我觉得这才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向往。

“生命”与“立人”有理由成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两千年以前鲁国的沂河边,孔夫子与其弟子风乎舞雩,咏而归。同时期,蓝色的地中海被炙热的阳光烘烤着,“柏拉图们”正在海边聆听着苏格拉底的发问。

他们说的都是同一话题:“生命”与“立人”。

教育是很美丽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秉承接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教育理念,在探寻生命意义的同时,实现我们的教育价值。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价值的,它必须是生命在场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生命。因此我们先要倾听众生命的呼唤,然后自己参与进去,与之对话,在精神的互动、共振中享受着生命的欢乐;然后沉静下来,进入生命的沉思与追问;最终要走出书本,直面生活,进行生活的实践、生命的创造,实现生命的自主、人生的开放。这样你就感受到教育的美丽所在。

教育是很美丽的。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心头永远有这样的美丽。

想起一部让我泪流满面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影片中一个犹太小男孩在5岁生日的前一天,和父亲一起被纳粹从家里带走。天真的孩子并不恐惧,只觉得好奇,在排队等候去集中营的火车时,父亲悄悄对之耳语:“我们正参加一个漫长而刺激的游戏,如果积满一千分,我们就会得第一名,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妈妈被押进女囚队伍带走时,父亲的解说是:“男人一边,女人一边,军人主持游戏,他们很严厉,装作很凶的样子……”

当德国军官前来训诫时,父亲冒充翻译,大声宣读“游戏纪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一辆真正的坦克!成了小男孩梦牵魂绕的彩虹,成了抵御集中营残酷生活的唯一稻草。为了一千分,儿子遵照父亲吩咐,忍住了饥饿,克服了对甜酱面包和妈妈的思念,躲过了毒气室……德军溃退前夜,父亲预感到了大屠杀的逼近,他紧紧拥抱儿子,指着一只可藏身的铁皮柜:“我们已经积满了940分,若你躲过今晚,就能得60分!最后60分!你必须藏好,不许说话不许动……不管多久,都要忍着,一直到外面没有人了,才能出去!”“记住,即使我很久没来,也不要动,直到……”

深夜,即将行刑的父亲被枪抵背,走过铁柜时,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从缝隙里张望,马上甩开步子,作出滑稽而轻松的样子,甚至朝柜子扮鬼脸。

枪声。小男孩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一切归于沉寂。小男孩爬出来,阳光刺得他眯起眼,正当他对着空旷的院子茫然时,一阵巨响,他扭过头,一辆盟军坦克转过拐角,轰隆隆驶来。

“啊!真坦克!”小男孩尖叫着,年轻的坦克手跳出顶盖,笑着将其抱上车。坦克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进,猛然,男孩发现了穿囚服的妈妈,他跳下车,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们赢了!一千分!坦克!好开心啊……”

赢了!父亲赢了!

这是影片的高潮,这是孩子童年的高潮,这是一个人人生的高潮,这是父爱的高潮。这是用最伟大的谎言和最凄美的微笑构筑的美丽童话。这是最美丽的教育!保卫童年,保卫童心的纯洁与美好是人类义务,是每个时代和共同体的义务。

老师们,请记住,教育是可以做得很美丽的,我们要让这份美丽永驻在孩子的心头!孩子呀,我也希望你永远保留这份美丽:上幼儿园,千万不要把天真弄丢了;上小学后,千万不要把童年弄丢了;上初中后,千万不要把快乐弄丢了;上高中后,千万不要把思想弄丢了;上大学后,千万不要把追求弄丢了;毕业后,千万不要把专业弄丢了;工作后,千万不要把理想弄丢了;成名后;千万不要把自己弄丢了。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学会赏识、爱护、体贴孩子,孩子就会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反之,一味地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孩子,逆反心理驱使他们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这与教育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既然我们不满足现状,那么何不用积聚那么多年的热情,加上我们很自信的创造力,把教育做到极致呢?那时我们的人生会因为我们的工作而变得明亮起来。老师们,请记住:教育也可以做得很美丽!

(责编:郝孟佳、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