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手写家长信透出教育温情

2016年11月25日07:5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是的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温存的互动、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

近日,郑州一位90后班主任,在繁忙的教学间隙,手写54封家长信,耗时半个月,写了3万字,赢得一片点赞。在这个凡事求快求简单的信息社会里,社会为什么会给予手写家长信一边倒地点赞呢?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名90后年轻教师,能手写54封家长信,让我们惊喜,更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手抄报不用手抄了,弄个编辑软件,电脑自动会帮你排版设计。就连原本非常个性化的学生评语,都可以偷工减料,不用一个一个手写了,借助电脑里的评语模板,班主任只需花一两个小时,就能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评语“写好”。看着这些电脑打印的、似曾相识的评语,你有没有一种审美疲劳,厌倦感?

手写家长信,让我们看到一份久违的温存,看到了一种时代追求的“工匠精神”,一封封信传递的是教育的温情和感动。随着网络运用的不断普及,学校、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渠道越来越多。“教师还要不要家访?”的讨论,经常成为教育系统内部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上门家访根本没这个必要。我对此持不同观点。车间流水线设施设备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纯手工的西装依然备受成功人士青睐?一条纯手工的围巾价格为什么会是流水线生产的好几倍呢?手写家长信赢得一片点赞,是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原生态的一种渴求。

手写家长信,高调表扬孩子的优点,温柔指出孩子的缺点,少则几百字,多达上千字。洋洋洒洒中写满了教师的爱,字字句句中透着教师的情。老师如果平时不深入学生,不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很难做到把54封信写得各不相同又实实在在的。手写家长信,为何能赢得一片称赞?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期盼。何老师手写54封家长信,使我想起了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他在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特别写到自己在南开中学时,老师给他写的评语“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精确地指出他的缺点,在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中不断应验,令他终生铭记。手写家长信,折射出的是老师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一种情怀。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手写家长信,“笨办法”中还折射出一种“真”。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一颗真心,用真挚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工作的一片真情。这种“真”实质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这种“真”向家长传递的是教师对工作的用心,对学生的用情,更主要是折射出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具体的、鲜活的、各不相同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网络发达程度不断提升,很多人断言,学校会慢慢消失。但是,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是的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温存的互动、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这一切,恰恰是教育最为本质的,恰恰是网络时代不能丢的。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的用心用情,也是改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整体形象的一剂良药。

手写家长信,向我们传递出了比事件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更要善于运用一些新举措去解决一成不变、程式化的东西。手写家长信折射出的是年轻一代教师身上最为可贵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罗树庚,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责编:孙竞、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