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时评: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

毕诗成
2016年11月15日07: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人民时评)

  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还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超前学习、不讲原理、追求解题技巧……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则依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大家不断呼吁,应试教育导致孩子们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为此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如果说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的话,那么现在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这也警示我们:“教育减负”光靠主观上的棒喝封堵,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清校外各种自主加压的根源,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针对性地清除这些病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优质生源,很多培训班借此“东风”迅速做强。再比如,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我们经常感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可否认,其大学招生制度及理念对学生及家长有着更为实际的影响。比如哈佛的招生简章上总会提及学生社区服务、领导才能、学生活动等参考标准,且在招录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些标准,许多满分“状元”被拒之门外就是证明。当形成招生文化并固定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效能。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关于教育的叙事就会在校园内外形成两重分野,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搞套路应试、超前学习的民间培训机构,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大道理,非常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各方人士仍需努力。

(责编:林露、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