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数千名学者官员共同探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07日18:52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孙竞)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论坛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国内外的教育学家、文化人士、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围绕未来社会与未来学校建设、深化教改课改理念路径、研学旅行对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等议题,解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引导正确把握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增强中外教育文明互鉴。

这是我国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公布后,首次大规模讨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方向和实施办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并讲话。

今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未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航向和风向标。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因此较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而当前,一些地方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偏重“生产”缺少“滋养”,强化“量产”缺少“定制”,存在高层次有效供给不足和低层次盲目扩招情况;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将目标死盯名校、锁定就业率。一定程度上使高等教育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单纯培训就业技能的“缓冲阀”和“加工厂”,削弱了教育本来“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强调。

社会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在论坛上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认为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父母学校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这种认识已纳入各国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在中国,尽管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体系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推进与核心素养实施。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表示,积极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的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同时强化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能力。

(责编:陈苑、李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