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专访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创新发展中的大学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董洪亮
2016年10月27日07: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科技创新、创新型人才在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则是大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里,大学有哪些责任?该有怎样的积极担当?日前,记者在武汉市就此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记者:在创新发展中积极作为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如何结合?

  丁烈云:纵观世界发展历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在一个国家中总是协调的,其中,一流大学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现在,一流大学主要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展望未来,当我们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在世界一流大学分布的版图上,中国大学将占有重要位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创新发展中积极作为,大学就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而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具体到我们学校,到2020年,若干学科将达到世界一流,学校整体步入一流行列。

  大学有“三学”要素,即学生、学者和学术,学生为立校之本,学者为立校之道,学术为立校之魂。也可以说,“三学”相加即为大学,因此,我们要办高质量“三学”的大学。

  记者: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丁烈云: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学在华中大”是武汉高校学生之间的口头语,学校会把这个品牌打造得更亮,华中科技大学的特点是“实”和“严”。学校应该更加关心学生的成长,尽力将优质资源给学生配置,比如,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

  我们高扬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倡导工科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和精神,开出精品课程,真正让学生受益。建设一个工厂、设计一条生产线,要不要考虑环境、能源及污染等因素?怎样更好地发挥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人文精神在其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专业课里强化人文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对社会负责任的工程师。

  大学生踊跃创新创业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品牌。在课程学习中应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想创新创业;通过实训、体验,让学生能创业;通过学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学生创成业。在高校创业者收益榜中,我们学校名列榜首,在福布斯公布的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中,有3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把创新创业基地由5000平方米扩建到18万平方米。把风险投资、律师及会计事务所等引进基地,让创新创业的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服务。

  记者:高校的科技创新怎样对接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丁烈云:科技对接经济的中间有个重要的技术创新链,这个链条依次是研究、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其中最难的是工程化。这就要求同时发挥好高校和企业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做好科技与经济的对接。我们学校依靠孵化器来解决工程化的“堵点”。社会上一般比较重视孵化项目和技术,而高校更要重视孵化人,关键要培养出受到社会欢迎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的回报不能只用钱来衡量。我们学校正在布局力争产生一流科技成果的项目,并与育人相结合,比如,学校的“脉冲强磁场”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我们要将其进一步做强,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又如,学校的脑连接图谱研究在世界上具有优势,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也在借助于我们的技术,为他们的样本提供高分辨率高质量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这些引领性的科研、追求引领性应用型成果。努力促进工程、医科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研发的“质子刀”将提升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

  科技对接经济,还包括直接为企业服务,让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带动企业技术进步。我们学校在广东东莞、江苏无锡以及湖北的武汉、襄阳、鄂州等地都建立了工业园。

  总之,学校的发展要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创新发展之中,才能建设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7日 18 版)

(责编:王艺锭、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