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赛北京七金奖居首 北大"小黄车"斩获季军

没讲赢利模式,没秀项目成果,也没述发展前景。在昨晚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ofo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不走寻常路,走起文艺风,以创业路上两个小故事打动评委和观众,最终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项目在激烈的比赛中拿下了季军。
ofo,简单三个字母,拼成自行车的模样,也是风靡校园的“小黄车”的标识。自去年以来,这款低价便利、有着校园版“滴滴”之称的单车成为校园里的明星。
共享是其核心理念。三名北大学生首创“共享单车”模式,以“互联网+智能硬件”的组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输入车牌号即可获得密码解锁单车,随取随用。
使用费用低是“小黄车”另一优势。对于大学校园师生每小时0.5元,对于校外人士每小时1元钱。通过收费,项目已实现收支平衡。
“ofo曾经死过一次。”回忆起去年春天的融资危机,舞台上的戴威如此开场。那时,他们跑了三四十家投资机构,一分钱也没有拿到,账户上只剩400元,不得不叫停了公司所有补贴。睡不着觉,夜里,他一个人沿四环骑行,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他反复问自己,要怎么办?最终,他选择继续创业。对他而言,“自行车不仅是生活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今的“小黄车”已覆盖全国200多所高校,在决赛现场所在地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停有上千辆“小黄车”,众多自发骑乘的师生成为该产品的免费“代言人”。而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在京多所高校中,鲜亮的小黄车成为很多人的出行首选交通工具。
可是,谁曾知道,诞生之初,它在北大校园里“每天被吐槽一万次”。戴威自嘲,“去年9月刚上线那个月,‘小黄车’曾八次被同学们顶上校内BBS的‘十大’。”用户的吐槽和批评,迫使他们不断升级优化产品,如今,他们每天已服务50万人次。
两个简短而温情的故事,让在场的评委很吃惊。甚至有人大喊,“这是我看过最大胆的路演。”
当然,评委也没有忘了挑刺儿,质疑他们如何在城市运营中与对手竞争。戴威透露,未来计划推出虚拟停车桩,将自行车向那里调度,同时在线下对运营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
问及竞争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戴威回答,一个是产能控制,另一个则是速度更快,提前抢占市场。
近期,“小黄车”喜讯连连。它不仅获得主流投资圈的认可,收到滴滴出行、小米、顺为等机构的投资,推出了升级版车型,还走出象牙塔,试水城市公共交通。
戴威和他的小伙伴们很清醒,他们要稳扎稳打地扩张,计划今年年底覆盖全国500所高校。
当晚决赛上,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以全场最高分夺冠,南京大学“Insta360全景相机”获得亚军,山东大学“越疆DOBOT桌面机械臂”项目和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并列季军。
经过昨天的复活赛,本次大赛获得金奖的团队数量变为36支,北京市以7项金奖排名第一,华中科技大学以4项金奖位居高校第一。
(记者 任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