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校园贷,请远离灰色地带

2016年09月30日08: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校园贷,请远离灰色地带

电脑升级、换部手机、购买健身年卡、长假参团旅游……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个人信贷方式提前消费,催生出火热的“校园贷”市场,电商平台、专业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把目光瞄准大学生群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五花八门,“总有一款满足你”。

然而,这一新兴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与隐患:一些平台和机构通过低门槛借贷引诱过度消费,不注重贷款人信息保护,以违法方式催还贷款……从已经曝光的案件看,某些“校园贷”一直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不仅侵害贷款人权益,还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日前,银监会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相关地方性规范文件也已出台,这些制度能够有效督导“校园贷”健康成长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需求,应该秉持哪些原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园金融”创新?请关注本期“民生视线”的报道。

“校园贷”市场风生水起

多类金融机构瞄准校园,2016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可达4400亿元

在南京读大学的刘静辛家中并不富裕,她还有个弟弟也在上大学。上半年,刘静辛的手机经常发生故障。由于担任学生干部,刘静辛的社会活动不少,手机是“必需品”,她决定买部2000元左右的新手机。

“手里没这笔钱,跟家里一次要这么多也不好意思,找同学借又碍于面子没法开口,我在传单上了解到校园贷这种形式,打算贷款买手机。”刘静辛对比了几个分期购物平台后,选定了名为“分期乐”的机构,她在网上注册了账号,然后在商品页面选择分期期数,确认还款日期和需要缴纳的费用。提交订单后,平台的高校经理找到刘静辛,审核了她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完成合同流程。以后,每月还款日前,刘静辛可以用手机直接还款。“各种贷款费用、利息差130多元,算了算,合理规划一下还款计划,对生活不会有太多影响。”

除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大学生也选择电商平台的消费贷款服务。“买东西超出本月预算就会选择分期付款,手续费不算高。”陈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二学生,有次她在淘宝上看中一件898元的裙子,可每月生活费只有固定的2000元。急于购买裙子又不希望影响正常生活支出,她选择了蚂蚁花呗分期付款,每个月156.39元,分6个月还清,算下来手续费不到41元。

“操作挺方便。”陈玟说,系统会提前提醒还款,如果忘记了,对方从支付宝中自动扣取,不担心逾期。

有些大学生即使手中资金充足,也会选择分期付款。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一的李宣是个“分期达人”,小到水杯,大到数码电子产品,她都选择贷款消费。“先分期呗,自己的钱存起来,万一哪天有一大笔急需,比如报个培训班什么的,我也拿得出来。”

易观智库《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电子产品、衣服鞋帽、饮食等其他消费需求,而且其中一些人收入来源多样,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超前,对消费贷款需求强烈,67%的大学生认同分期消费。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迅速满足了大学生们的贷款需求——统计显示,具有代表性的80家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中,56%成立于2015年。各类校园贷产品种类丰富,额度主要为千元左右的小额现金贷款。金融360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4400亿元,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每年4%—5%的增幅。

“套”深“坑”多易上当

机构过度推广添“虚火”,漠视风控埋隐患;学生忽视风险咽苦果

快速成长的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风险隐患颇多。

从市场发展看,很多网贷平台经营不规范、贷款门槛低,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校园市场坏账过高,风险控制压力逐步显现,不少机构已在陆续撤退。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趣分期宣布退出校园市场谋求转型,名校贷计划升级现有平台,佰仟金融也下线了学生分期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贷款方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对贷款对象疏于审核,缺乏完备风控手段,这种跑马占荒的模式很难持续。

“有学生证、身份证就能办,几乎不审核就可以签订合同,30分钟到账!”多名大学生表示,校园贷容易得超出预期——大多数贷款平台只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学生证、家长及老师的电话,少数平台要求学生上传手持证件的照片,作为身份验证。学生开通相关账户后,线上平台能在几分钟内划款到账,开展线下审核的最多3天也能完成签约流程。

过度推广也为校园贷添“虚火”。曾担任苏州大学“口贷乐”校园代理的钟原,主要工作是发促销传单、审核借款学生信息,只要达成一项贷款,他就能拿到合同额3%的提成。“想赚钱,就得想各种办法动员更多人去贷款。”另一家校园贷平台的代理黄伟杰说,除了发传单,他还会带着小礼物敲学生宿舍门,“大学生面子薄,很多人收了小礼物后会贷款。”

据记者调查,校园贷代理人到高校食堂发广告、去宿舍塞传单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代理人本身就是大学生,容易取得借款人信任。交际能力强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常被邀请做校园代理,成为业务骨干。有报道称,一些平台鼓励还不起钱的学生,去做代理挣钱还款。

许多机构平台故意设置陷阱,诱骗大学生上当——大多数网贷平台在宣传校园贷时,都宣称利息非常低。事实上,如果加上服务费、违约金、咨询费等,利息并不低。有的网贷平台通过设置繁琐的提前还款条件、逾期时故意不提醒等方式让学生支付高额滞纳金。有机构调查表明,一些校园贷的隐形年息高达70%。还有些机构暴力催收还款,导致借款学生出走、自杀,深陷个人征信危机等恶性事件。

信息安全隐患也已成为违规校园贷孳生的另一毒瘤。许多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申请校园贷的过程中信息被他人盗用。在福建读书的吴文娜之前为了帮同学“刷业绩”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信息以及一张本人手持证件的照片,没想到这些信息被人盗取,用于网贷平台借款,临毕业时,她莫名背上了6000多元贷款。

“许多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并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在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在攀比心、虚荣心的驱使下追求过度消费。面对天花乱坠的贷款推销,不少学生以为钱来得容易,甚至妄想能耍小聪明不还款,结局往往是以贷还贷、巨债缠身,使自己和家庭深陷噩梦。

满足合理借贷需求,培养理性市场主体

严格放贷额度、完善风控流程、加强信息保护,引导学生合理消费

近日,银监会等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包括校园贷在内的网络借贷活动。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办法》,未来各机构主体在发放校园贷时,必须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禁止过度宣传。“要对校园贷借款人进行资格认定,增加第二还款来源,督促平台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加强对学生合理消费观念的培育和引导。”这位负责人说。

8月30日,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率先出台治理校园贷问题的地方性文件,新政策对风险提示、信息审核、借款成本、借款用途等9项内容进行了严格规范。

“严加管理,是为了呵护成长。对校园金融市场如此,对大学生亦如是。”多位专家表示,通过金融创新满足校园贷款需求,大方向没有错。让校园贷实现供需双赢,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主体、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要负起责任。

首先,管理部门要细化制度,规范校园贷的宣传、营销,禁止诱导式业务推广,加强贷款人信息保护。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对于网贷平台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及计息,以及倒卖、非法使用学生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申诉渠道,及时查处并依法制裁。

其次,校园贷平台自身应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控,杜绝仅凭身份证、学生证和所谓的授权书就发放贷款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一些“被贷款”事件反映出贷款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漏洞,机构主体应及时“打补丁”。此外,各机构不应为了市场份额一味放低贷款门槛,要切实分析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做到资金风险可控。

黄震建议,各贷款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实现行业数据共享,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防止贷款人通过单一平台重复贷款或跨平台贷款累积高额本息债务,同时应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不是随意挥霍。

“治理校园贷旨在培养理性的借贷主体,为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打基础、‘育秧苗’。”黄震认为,虽然大学生多半年满18岁,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总体上我们的大学生仍涉世未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金融陷阱缺乏识别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应在教育中渗透个人信用、金融常识、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教育。”黄震说。

“大学生需要从大学时代开启征信、积累信用,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参与诚信社会创建。”道口贷首席执行官罗川认为,校方应担起责任,对学生加强教育,并与金融机构主体和征信机构加强互动,将学生严重违约行为记入个人档案。“得让学生们脑子里有这根弦儿,虚假借款、不当消费、编造借贷用途理由等违约失信的‘污点’,对个人未来发展有不利影响。”

 

(责编:徐月灵(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