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均衡教育资源,“校长孩子不择校”是很好的示范

2016年09月23日08:2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让女儿进入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到了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读书,这也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

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殷校长让孩子上自己的学校来“支持工作”,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但殷校长自信自己的学校能给孩子适合的教育,他突破了绝大多数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选择标准,为自己的学校赢得了信任。

教育需求也需要引导,否则,很可能在盲目的选择中付出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殷校长正是用“现身说法”来引导身边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家长说“又相信优质均衡了”,还有家长说“我们本来要择校的,知道你女儿在,我们就不走了”。均衡教育资源非一日之功,在如何分配优质资源的存量上下功夫,也远非治本之策,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优质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每个家庭都想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要求每个家长都像殷校长那样不择校可能不太现实,但教育工作者理当像殷校长那样,为办好每一所学校竭诚努力。

均衡教育资源全社会都有责任,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群分担这个责任。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更多的地方官员,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官员和校长,都能像殷校长那样让孩子就近入学,产生的影响和带动力将会大得多,更能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注入强大动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县域,不但在家门口择校,还出现了跨地域的“迁徙式择校”,不少有条件有能力的人,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省城或地级市读书,有的地方官员包括教育官员的孩子都不在当地学校读书。作为家长,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无可厚非,但从办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势必会削弱提高教育质量的驱动力。

管教育、办教育的人,面对家门口的薄弱学校,不是努力想办法办好,而是绕着走,老百姓对均衡教育资源还能有信心吗?我们常说要优化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实,教育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取决于教育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担当。一所好的学校,只有和所在的社区建立起高度的互信,才能和地方社会真正融合在一起,如果校长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来读书,恐怕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互信。殷校长的选择,为自己的学校赢得难得的社会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分化,使得我们对教育公平的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推进教育公平,就要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人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殷校长说,“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这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的清醒和担当。(钟焦平)

(责编:洪芳芳(实习生)、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