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学无际:留得浙大西迁的他年旧梦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摄 中央美术学院 李楠)
“骊歌一曲别情长,藕丝香,燕飞忙。回首春风,桃李又成行。天下兴亡俱有责,愿此去,莫彷徨。
云程健翱及时翔,应难忘,耀炎黄。缺补全瓯,重聚在钱塘。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
8月26日上午,首都大学生记者团一行人抵达了位于湄潭县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是一个古朴典雅的文庙古建筑群,正门的左侧,一个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就是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办公生活的地方。虽然学生记者们大汗淋漓地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但是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
行路难
“如果你再不来,我们今生都不能再相见了。”讲解员张志静重述了竺可桢先生的妻子在病床上对匆忙赶来的丈夫的话。在西迁的路上,残酷的痢疾夺走了爱妻和稚子的生命,竺可桢先生曾经在日记中沉痛地写下《挽侠魂》等诗作来悼念妻儿。痛失亲人的打击没有使他停下前进的脚步,他重振精神,继续带领浙大师生西迁,寻找一个能在战火中安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环顾四周,一些学生的眼中已经泛起了泪花。
“走过长征路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红军,一支是文军。”浙江大学师生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谱写了一部悲壮的“文军长征”史。临时搭建的教室被敌军的炮火炸毁了,就转移到草棚中继续学习;缺少蔬菜,就配着一口野菜吃六口米饭,最后连野菜也没有了,就和着盐水吃饭;脚上磨出了血泡,就扎破血泡,结痂了继续前行。
守业艰
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着浙大师生安顿在湄潭县时的老照片。这些灰白的剪影向我们倾诉着:即便是在湄潭县安定下来,浙大的师生还是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随着全面抗战的展开,国民党增发大量法币作为军费支出,1940年起国统区开始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1937年,一张面值100元的钞票可以买两头牛,而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国民政府金融体系的崩溃让社会各界陷入大面积失业状态,连大学教授的工资也难以糊口。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一家就生活在困窘之中。文军辗转至湄潭,苏步青的妻子诞下了一对双胞胎,但因营养不良,其中一个孩子出世不久便去世了。由于家里孩子多,仅靠苏步青一人的工资难以糊口,他便亲自开荒种地补贴家用,即使这样,也是能连月只能吃到地瓜干蘸盐巴。竺可桢校长得知此事后也大为震惊,特许苏步青的大女儿苏德晶和大儿子苏德雄破例吃在学校,住在家里。
功勋建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走过浙大西迁路的师生中,有55位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就有苏步青、李政道、程开甲、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等一批业界精英。 尽管条件艰苦,科学家们仍然创造了累累的教学硕果,其中两弹元勋王淦昌、卢鹤绂完成了《原子弹之潜力及利用》、《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索中微子的建议》《从铀分裂到原子弹》等科研项目,李政道则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浙大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浙大的校歌仍萦绕在耳边,久久不绝。
(清华大学 康宇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时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