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花甲老人忆红军父亲:从未领过抚恤金
行走在土城这座千年古镇的石板路上,我们时不时会发现一些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的印记。正是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林成英,她是老红军何木林的儿媳。今年65岁,开了一间文具店。听到我们要采访,林老高兴地把我们迎进屋里,给大家拿凳子,反复问大家要不要喝水。在看到架起摄像机后,换了衣服鞋子的老人摸摸头发,复又起身,小跑进屋里整理那满头的银丝。在接下来的采访时间里,她就坐在那扇不过尺余宽的木门旁,向我们讲述了老红军何木林的故事。
图一 记者采访林成英 (中央民族大学 欧迎莹 摄)
何木林来自江西省会昌县,1929年参加红军,跟随毛泽东的部队进行战略大转移,是第三军团第五师的教导员。在采访中林老提到,当年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时候,何木林就已经坚定了从军之心。在1934年长征开始时,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加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当时他的父亲曾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他,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何木林一直留在心中的一句话。
在土城青杠坡战役中他左腿被子弹打穿,剧烈的疼痛使他暂时失去了意识。等他醒来之后,眼前所见的尽是战友们的尸体和战争过后的惨败与荒凉的景象。第二天,当地姓赵的一户人家的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去捡弹头的时候发现了气息微弱的他,急忙回家告诉了家里的大人,于是小孩的父母就把何木林背到青杠坡的一个山洞里,晚上去捡柴禾或者捣树茶的时候就给他带些食物与药品。慢慢地他的伤痊愈了,但是部队已经朝前去,难以再取得联系,因此他就留在了土城,之后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
在记者问到何木林老先生在解放之后的生活状况时,林老欣慰地笑了,并描述道,作为在青杠坡战役中受伤的红军,在新中国解放后,国家每年都给何木林发放伤残军人抚恤金,但是他从来没有领取过。“父亲他(何木林)总是说,国家也很困难,我的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何老先生在世时,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看望他,他当年的一个下属,每年都会来看望他。即使他后来成为了某军区司令员,在他的眼中何木林依旧是当年的那个老领导。林成英说,红军的精神不只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还有懂得知恩图报。
解放后,由于自己的红军身份,何木林本可以让儿子去更好的单位工作。但是他始终秉承着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儿子安排在最苦最累的岗位上——贵州煤矿,当起了煤矿工人。他自己则经营起公私合营的烟酒商店,每月有几十块的收入。林成英说,何木林直到去世前,还一直教导儿子儿媳要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做人。因此,林成英和丈夫始终牢记着何木林的嘱托,继续传承着父亲的红色精神,并希望将这种宝贵的红色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采访结束时,林成英双眼泛红,眼带泪光,她说,何木林是她这辈子最敬重的人,不仅因为她是他的儿媳,更因为何木林的家国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图二 林成英 (中央民族大学 欧迎莹 摄)
我们离开之际,林老倚靠在木门上向我们挥手告别。木门依旧,斑驳的印记和老人晶莹的泪眼却在阳光下格外动人……(中央戏剧学院 杨帅 / 北京交通大学 张瑞文 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