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记者手记:土城,在时代变迁中幸存的黔北古镇
作为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员,我来到土城本是要去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却意外地在随后的走访调查中,被这座独具风格的土城古镇所深深吸引,漫步在老街古朴的砖石路上,除了一些当地居民用颇具韵味的乡音互相寒暄外,耳边没有任何其他的人为声音,也因此那些簌簌的树叶和泠泠的泉水,便能够被耳朵无比分明的辨别出来。走走瞧瞧,闻着木质建筑的香气,竟然渐渐地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的土城古镇依然留存着原始气息(首都医科大学 余长遥 摄)
这座拥有七千余年历史的土城古镇是最近才成为旅游景区而对外开放的,无论是建筑、桥梁还是磨盘,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原始风貌,甚至镇上的船帮、盐号前所悬挂的旗子,都已随风飞舞了好几百年。屋檐、灰瓦、窗棂、门廊,都最大程度上表现着黔北民居的独特魅力。整条老街与自然融为一体,几乎每几间屋子彼此相邻后,就要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隔开,村民们也不把他们砍掉,而是友善地围绕树木修了路,跨越溪水修了石桥,潺潺的溪水发出悦耳的声音,又与老屋中传来的当地名吃苕汤圆辛辣的香气遥相呼应,俨然成就了一组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编织一体的交响曲。镇上还随处可见扑腾着灰黑色翅膀的小鸟和在树枝上窜来窜去的小松鼠,着实让我们这些从城市里来的记者团成员们无比惊喜。
许多绿色植物直接长在房檐上(北京林业大学 杨晶 摄)
老街上的人们,大多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时尚的名牌、没有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而是日复一日按照他们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劳作,当古镇成为景区后,他们也会在自家门口摆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支一台电风扇,贩卖一些小商品和他们引以为傲的当地名吃苕汤圆。在炎炎烈日下,劝游客进屋乘凉,不消费也没关系,不过游客若肯花一些小钱,就能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一碗冰冰凉凉的绿豆汤解渴。尽管再热的天,也有背着重物勤劳地走在路上的人,他们不用推车或是其他工具,仅仅一个竹筐就已足够,因为世世代代的土城古镇老街人,都是这样做的。
勤劳的老街人感动了许多记者团成员(首都医科大学 余长遥 摄)
当然,古镇还保存着相当浓厚的红色气息,这里随处可见红军领导人们的故居,以及红军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很多居民当年还是年轻的红军战士,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也有一些老红军的后人留在这里,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他们所知道的故事,还会在你听完他们的故事后,友善地招待你一杯热茶。所有采访过他们的记者团成员,无不为此而深深感动。
提到公公的长征事迹,林成英婆婆面对记者团成员侃侃而谈(中央民族大学 欧迎莹 摄)
土城古镇景区的门票是70元,尽管有很多游人抱怨价格不合理,但我觉得绝对超值。在这个急速飞跃的时代,许多经过百年、千年沉淀的古香古色都被烙上了陈旧的烙印,并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大多早已被铲车铲平,原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江南的黑瓦白墙和精巧园林,却也不少变为仅流于形式,实则装满现代铜臭的商城工厂。乌镇被多少游客誉为人间天堂,但夜不归宿的醉鬼和吵闹嘈杂的酒吧仍然能够将月色水波激起的江南情怀破坏得一干二净。越来越多人们心目中的朝圣之所轰然倒塌,更不用说那已经为人叹息了好几十年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些人会说,新的酒瓶容不下馊臭的老酒,可他们认定的馊酒,却是其他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佳酿。
因此,土城古镇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中,从幸运者,慢慢变为了幸存者。每一个古镇古巷消亡,最根本的症结在于人心的改变:贪得无厌改变了原本善良的人心,被改变的人心又改变了一街一巷。
如果问这座充满独特建筑特色和自然意趣的黔北古镇究竟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古朴的原汁原味,那么从未改变的古朴民风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金钥匙。因为这里的居民从不会想方设法利用旅游业来大赚一笔,他们对待游客,就宛如对待一位远方而来的客人,在他们心中,二者没什么两样,都会对他们以诚相待。在他们眼里,古镇就是他们的生活,古镇存在,他们的生活也将继续,日出而作,日昃而息;多亏他们一尘不染的纯净心灵,老街的古朴意蕴也得以延续。(首都医科大学 余长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