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红军山上埋忠骨:那些不该遗忘的脸庞
“钟南斋,十七岁;钟财生,五十六岁;林九长,二十七岁……”清晨的阳光照在遵义的红军山上,照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照在这些陌生的名字上。他们是谁?他们那些或青涩、或沧桑但都坚毅的脸庞是什么样的?记者团的师生们站在碑前久久站立。
凤凰山麓埋忠骨
烈士纪念碑前方是一个小广场,许多市民在上面晨练,孩子们穿梭其间,欢声笑语让这个陵园显得有些喧闹。可是,1935年的遵义却没有这么一幅安乐祥和的画面。二渡赤水后,红军迎着冷峭的春寒,再次回到了遵义。后面是紧追不舍的川军,前方是层层死守的关卡,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那个下午,炮火声、厮杀声、冲锋的号角声响彻了整个娄山关。没有影像资料可以告诉我们战斗的惨烈,但是毛泽东的一首《忆秦娥》却道出了其中的悲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许多战士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大部分的他们成了无名烈士,小部分英烈的遗骸安放在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1953年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了陵园,于是就有了石壁上那些名字。“当时收敛和整理战士遗骸的时候,大多数因为风吹日晒都残破不堪了,有名有姓能辨别出来的只有这七十七人。”导游讲解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祀国魂铭记赤心
石壁的周围绿树成荫,幽静的氛围与平台上的喧闹显得有些不协调,石壁上的灰尘仿佛也在诉说,这些名字被遗忘在了陵园的角落。可是,还有些人依旧记得这些名字,想象着那些曾经挂满笑容的脸庞。“我今年86了,只要腿能动就要爬到这里来,看看烈士纪念碑”,讲话的老人是郑先润。八十年前,郑老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虽然没有亲历过遵义战役的烽火,但从小听着红军为穷苦百姓打仗的他,对红军烈士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我印象中,当兵就要当红军、当解放军,为穷人打仗,像那个‘红军菩萨’。”郑老口中的“红军菩萨”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红军战士龙思泉。1935年,龙思泉跟随部队来到遵义,自幼随父习医的他有着一手精湛的医术,在部队驻扎遵义期间,多次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病。一天夜晚,为了给城外的乡亲治疗伤寒,他错过了归队时间。在寻找部队的途中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8岁。当地百姓为了铭记这位红军卫生员救死扶伤的事迹修建了红军坟,久而久之红军坟里那位战士便成了大家口中的“红军菩萨”。
其实英雄们没有被遗忘,他们的事迹化成了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在遵义,流传在祖国各地。
祀国魂铭记赤心
广场上的欢声笑语还在继续,这幅安乐祥和的画面不正是先烈们所期盼所守护的生活吗?“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广场上响起了记者团成员们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这声音穿过广场、穿过晨练的人群、穿过刻满先烈姓名的石碑。(北京大学 魏晗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