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书写诗歌梦想,传承长征精神

2016年08月21日10:16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关于长征,我们不禁想起那撼动魂魄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典范,是中国红军取得九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军团与人民群众紧密连接的情感桥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先河。

在传承长征精神的大河里,我们用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来筑起河道。在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中,都可以搜索到关于长征精神的作品。而在当时时间少、任务紧、战况急的情况下,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律,并且适合人们短期内记忆并传唱的文学体裁,实现了早期对长征精神的抒情言志和广泛传播。

毛主席在长征期间的文学创作中,关于长征的诗歌,更是革命时期长征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在决心长征的初期,即毛主席刚刚掌握军事指导权,在《清平乐?会昌》中写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表达了开启长征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路上,毛主席更是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等经典作品,尤其是《七律?长征》可以堪称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面对艰难困苦的万里长征险程,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把长征比作小事一桩,表现了红军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精神。面对“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天然险阻,毛主席以“细浪”、“泥丸”这样细小的事物指代,表现了红军化险为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金沙江”战况的惊险紧急,毛主席只用“云崖暖”轻描淡写了风景,表达了诗人及红军的从容不迫精神和对渡江胜利的愉悦。面对历史上难以攻克、铁血亡命的“大渡桥”,毛主席选择了“铁索寒”三个字,简练表达了恶战场面的英勇激烈。最后越过绵延料峭的雪山,用“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红军对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喜悦。全诗以此作结,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首诗是对长征情况高度的凝练以及对长征精神极好的宣扬,值得好好反复品读学习。在后期长征胜利时,毛主席的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又跃然纸上,使得后来人们每次登长城的时候都不禁喊出这句千古绝唱:“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仅仅是毛主席,在民间,诗歌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情感意志的载体。比如《唱红军》、《盼红军》、《十送红军》等歌谣就动情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期待和选择,传达了人民群众与红军心连心的鱼水情。而从长征至今,其他许多诗人也在长征题目里,倾尽其文貌才华,留下了不胜枚举撼人心魄的名篇佳作。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更是我们传承长征精神,抒情言志的简练载体。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可以用一首首微小简短的诗词来表达,表现了中华民族诗歌语言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里以小窥大,以微显著的典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歌在红色文化里的感召力,凝聚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当下的我们不仅仅要学习长征精神,更要钻研长征路上留下的这些里程碑式的诗歌文学创作,深厚长征诗歌创作的底蕴。继续书写诗歌梦想,传承伟大长征精神!

(北京科技大学 李萍)

(责编:赵英梓、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