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跟党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集体采访活动
黄金精神
长征,一场跨越了两万五千里义无反顾的勇气的赞歌。
众所周知,长征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败,红军所做出的被迫转移。它的目标是和红二、六军团会合,因此,最初是没有“长征”计划的,自然也没有“长征”这个词语。然而,即便这是一场毫无准备的战略撤退,也不能就此掩盖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功绩。
跨越了14个省份,打退了两万多次的敌人,历时了2年的时间,在重重磨难中,九死一生的红军战士们 终于会师于陕甘地区,实现了主力军的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5年12月,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首先使用“长征”一词,他说:“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从那时起,长征拥有了更真实的形态,步入了史册。长征的最初目的只是一场军事行动,以延安建设成为中国红色之都为结束。而长征精神着实成为了红军坚韧不拔意志的最好作证。它就像桥梁一般,将旧时代的民国和新时代的中国联系起来,如果没有长征,就没有新中国。
从根据地走来的红军几乎没有逃兵。他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打仗,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过,支撑着他们的是只有信念。战士们没有像模像样的装备,他们只是身着军装,怀揣着对革命胜利的梦想,和自然、和敌人殊死一搏。
老红军的回忆中,他们一粒一粒的咬着青稞麦,吃着草根树皮,饥饿、疾病、伤痛…一个个战士在草地里默默死去,铺成了壮烈的行军路线。
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支撑起这坚强无比的生命力,这种为了理想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我认为就是长征所带来的黄金精神。这种精神继承到了每个红军的心里,形成了燎原之火,因此才会有之后的每一步成功。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书籍资料以及老人口述中去了解这段空前绝后的伟大征程,感受与传承这份长征精神,使之得以生生不息。
(张琬莹 北京工业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